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一個老大娘去銀行存錢,看到有一個窗口排了長長的隊,於是也去湊熱鬧。待將錢遞進窗口辦好一切手續後,老大娘看了看手裏的單據,猛地問了工作人員一句:“同誌,基金的年利率是多少呀?”
原來,老大娘見排隊的人多,覺得人人爭搶的東西自然是好東西,於是懵懵懂懂去“養雞”(炒基金)。
一個雞蛋一個雞蛋地攢,當然不如將雞蛋孵化,雞生蛋,蛋孵雞……雞雞蛋蛋無窮匱也。但是,不管你養“基金”的“雞”還是其他的“雞”,你要有幾分理性,因為弄不好,別說雞生蛋,雞都可能養死。
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的火熱,幾乎讓人忘記了資本市場的風險。股民們在該年雖然經受了幾次暴跌,但牛市的勢頭總是頑強向上。至於基民,更像一群被寵壞了的孩子,大家隻要買了張入場券就可以進去“排排座,分果果”,見者有份。在這一大環境下,鬧出老大娘這類的笑話,自然也不足為怪。但不足為怪並不意味著正確、理性。“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是永恒的箴言。那麼,要怎樣才能稱得上理性、謹慎涉足資本市場呢?
1.投資於熟悉的項目
在選擇投資項目時,越是對各種投資項目不了解、不熟悉的投資者越是習慣於打聽何種投資項目回報率高,或聽信其他人的介紹進行投資。在稀裏糊塗中,投資者持有了一些對於他們來說很神秘的投資籌碼,其風險可想而知。
通常情況下,投資者不熟悉、不了解自己進行的投資項目,隻能任其波動,放任自流,這正是風險發生的最大突破口。投資者不熟悉自己所進行的投資,也隻能聽信其他人的介紹或相關信息,而道聽途說或輕信正是投資者進行投資的大忌。
2.以資金實力決定投資
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假如我們手中有幾千元或萬把元,隻能選擇投資小見效快的方式,如升值潛力可觀的郵票、磁卡等;假如手中有十幾萬或幾十萬元,就可考慮買住房,既可供自己居住,又可保值增值。
3.以年齡決定投資
人在各年齡段的責任、需求、抱負、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有人把人生投資分成五個階段,即尋求期、探索期、建立期、平穩期、高峰期,每個階段都有各不相同的投資方式和投資需求。年齡的大小決定了投資的差異,年輕人在投資的路上即使摔倒也照樣能爬起來再走,而老年人由於受身體、年齡等各種因素的限製,一旦失敗就很難再有機會。因此,年輕人可以選擇風險較大、收益較高的投資品種;而年齡較大者,在選擇投資品種時就應注意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穩定性。
4.以個性決定投資
個性決定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決定一個人的投資習慣是保守型、穩健型還是冒險型。各個投資品種都相對存在著優點與缺點,如儲蓄、國債、保險的收益穩定,風險係數小,比較適合穩健型的人去投資;股票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適合有冒險精神並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去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