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7���qyC0D�O�在一個深山中有一座古廟。廟裏有三個和尚,其中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院裏的落葉。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的起風時,樹葉總是隨風飛舞,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小和尚的師兄告訴小和尚:“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生活如同牆上的日曆,隻有翻過舊的一頁才能迎來新的一頁。然而這新與舊的交替,是生命的點滴,是血液澎湃流動的一段,是生活對我們耐力與孤獨的考驗。沒有今天的這一頁,掀過去的將是一生的蒼白。
不後悔過去,不奢望未來,不自尋煩惱,把握現在腳踏實地,則身心健康。大鄉數的煩惱可能不是出現在眼前,而是發生在難以割舍的過去和無法預計的將來。對於過去,相信總是有些記憶令我們無法忘記,或後悔,或惋惜,或感慨。感歎悠悠歲月,回想單純而簡單的生活,對於將來,則總是無法預期。或許我們都有因為對於未來不確定而徹夜難眠的經曆,這些經曆總是纏繞著我們,使我們總是生活在充滿雲彩的天空下。
古希臘哲人曾說:“過去與未來並不是‘存在’的東西,而是‘存在過’和‘可能存在’的東西。唯一‘存在’的是現在。”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活在當下是聰明的,緊緊抓住眼前的機遇,不必再去多想,不必再去多問,想辦法讓自己活得輕鬆而愉快。一旦你跟生命保持在同一步調,其他的就無關緊要了。
活在當下,就是認真地對待生命的每一時一刻,讓陽光照在身上,讓溫暖留在心裏。
活在當下,就是坦然地接受命運給予我們的孤獨,無奈,不平,用自己的渺小支撐起生命的厚重。
數數你擁有的幸福
“數數你擁有的幸福”,這句話是建立在一個很深刻的哲學思考上的,即:我們的生命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著我們對生活價值的判斷和生活的行動準則,當然也就決定著我們生活的心態。有的人把生命看做是占有,也就是占有金錢,占有權力,占有財富,占有名利,占有……這樣的生命,總是把人生的意義定在一個點上,當這個點實現後,就開始追逐下一個點。也許當他到達一個具體的點時,會有一個瞬間的快樂,但很快就會被實現下一個點的焦慮所代替。在這樣的人生中,人本身隻是~個不斷地追逐目標的工具,而不是生活本身。所以,人生總是被忙碌、焦慮、緊張所充斥.爭名奪利,患得患失,到死也沒能放鬆地享受一下生命的美好。而有的人則是把生命看做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是一個打開、欣賞和分享這個禮物的過程。因此,這樣的人堅信生命本身就是快樂,就是愛,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即使是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他們也能泰然處之,就像是在遊樂園中那樣高興,興趣盎然地去尋找、發現、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個樂趣。對於這樣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擁有了一切;而是他們究竟應該怎樣去享受生活,應該怎樣享有自己的生命。
美國心理學專家理查·卡爾森博士就是看到了對待生命不同的態度,要求我們“多去想想你已擁有什麼而不是你想要什麼”。他說:“做了十幾年的壓力心理學顧問,我所見過的最普通、最具毀滅性的傾向,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想要什麼,而非我們擁有什麼。不論我們多富有,似乎沒有差別,我們還是不斷擴充我們的欲望購物單,確保我們難以滿足的欲望。’你的心理機製說:‘當這項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就會快樂起來。’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滿足之後,這項心理作用卻又在不斷地重複……如果我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某一件東西,就會不斷想著我們還沒有什麼,就仍然會感到不滿足。如果我們如願以償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東西,就會在新的環境中重複我們的想法。所以,盡管如願以償了,我們還是不會快樂。”
卡爾森博士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幸好,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得到快樂。那就是將我們的想法從我們想要什麼,轉為我們已經擁有什麼。不要奢望你的另一半會換人,相反的,多去想想她的優點。不要抱怨你的薪水太低,要心存感激你有一份工作可做。不要期望去夏威夷度假,多想想自家附近有多好玩。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當你把焦點放在你已擁有什麼,而非你想要什麼時,你反而會得到更多。如果你把焦點放在另一半的優點上,她就會變得更可愛。如果你對自己工作心存感激,而非怨聲載道,你的工作表現會更好,更有效率,也就有可能會獲得加薪的機會。如果你享受了在自家附近的娛樂,不要等到去夏威夷再享樂,你也許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由於你已經養成自娛的習慣。因此如果你真的沒有機會去夏威夷,反正你也已經擁有美好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