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宦官幹政是偶然還是必然(1 / 1)

太監,又叫宦官、內臣,是封建社會一種悲哀的現象。我們現在很多人提及太監,大多是電視劇裏的太監,很少有正麵的形象,他們要麼不男不女、陰陽怪氣,要麼膽小怕事、左右逢源,還有的就是陰險狡詐、作惡多端。但是,曆史上卻有一些成大事的太監,如鄭和、蔡倫這些人對後世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

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帝製時代,太監的數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明代這個太監數量最多的時期,也不到十萬。但是,這些宦官們的能量卻是不容忽視的。縱觀曆史,從漢代開始的十常侍,到清朝末年老佛爺手下的安公公、小李子,唯有宋代沒有太監亂政,其餘大多數的朝代都出現過太監幹政、禍國的事件。這些都是碰巧發生的嗎?還是其中有什麼原因?

先說宋代為什麼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局麵。縱觀整個宋朝社會,沒有能完全掌有大權的文官或者武官。宋代的以文率武的政策,致使武官不握兵權,而文官多為士大夫出身,以忠君報國為己任,野心家少之又少。再者,文官的朝政意見一旦相左,很快會形成各自的集團,互相爭鬥,由此導致從中央到地方的文官各自為政同時又相互製約。所以,皇帝不用費心去培養一個親信或者說是一個專用的奴才去替自己處理分化文臣武將的事情。宦官與朝政不相接觸,也就減少了宦官亂政的機會。

那麼,其他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太監亂政的局麵,是不是其政府結構與宋代截然相反呢?事實上,的確是這樣的。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製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文官到武將,各個官員手中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權力,所有官員雖然都服務於一個君主,但官員們在利益麵前都會打起自己的小算盤。所謂山高皇帝遠,皇上高高在上,不是每一個官員他都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就會有人做出反舉。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皇上總會把大權交給自家的親屬或是身邊的親信。這是重用宦官的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間接的原因使得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那就是有些事情皇帝可以交給自己信任的大臣們去做,有些事情則不然。例如,暗中監視某個要臣。這些沒有辦法做在明麵上的事情,就要靠皇帝身邊的親信去做。宦官為皇帝做過越多此類的事情,皇帝自會越重用他。久而久之,當宦官不想再受控於人,想要獨攬大權的時候,就會出現幹政的局麵。

另外,太監因為沒有子女,皇帝通常不會有宦官篡權之虞,所以才對他們放鬆了警惕。再加上平日裏宦官經常討好皇帝,說些貼心的話,又照顧皇帝的起居,自然容易得到皇帝的信賴,繼而有機可乘,幹涉朝政。

所以說,史上的宦官幹政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內在原因的,是封建社會腐朽政治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