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讀史的人均對帝王“卸磨殺驢”的做法萬分鄙視,或者人們便以“功高蓋主”的理由嘲笑那些權臣不識時務。盡管許多帝王明知道做“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會留下千古罵名,卻依然為之,究竟為何呢?其實,可以總結出三點因由。
其一,臣子功高蓋主,帝王膽戰心驚。這一點用來解釋劉邦對付韓信,便是再貼切不過。劉邦立國前後,張良、蕭何、韓信毋庸置疑是最有功勞的人。若論智謀,張良、蕭何自然無人可及。若論軍功,韓信當遙遙領先。大漢建立伊始,劉邦便封韓信為楚王,賜其縣邑,任其手握重兵。如果韓信聰明一點,出行時不搞太大的排場,平時作風不要太招搖,也不會被有心人在劉邦麵前說壞話,招來劉邦的猜忌。但他偏不知趣,於是,劉邦假借出行巡狩的機會,暗中將陪同的韓信軟禁起來。倘若此時韓信能安守本分當個淮陰侯,說不定可得善終。可韓信畢竟是韓信,自然無法如張良那般聰明地隱退,終於還是耐不住寂寞,聯合巨鹿郡郡守陳豨造反,被呂後識破陰謀,誘而擊殺。
回過頭來再看,還是淮陰侯的謀士蒯通臨死前對“主子”的評價最中肯:“昔日楚漢之命皆懸於彼,彼卻毫無反心。今天下已集,且無權無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結陳豨,欲謀不軌,韓信真乃一愚人哉!”有機會作為時不作為,該安守本分時不本分,韓信死就死在自己的愚蠢上,無怪乎劉邦會輕鬆地將他“烹煮”了。
上演“走狗烹”遊戲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功臣盲目自大,皇帝不得不棄之。因這類原因不得好下場的臣子有很多,唐代的尉遲敬德就是其中之一。幸運的是他遇上了寬宏大量的君主李世民,才不至於落得悲慘的結局。尉遲敬德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忠心追隨,幾次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在玄武門之變時,尉遲敬德也是最支持李世民的人。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以軍功“敬德與長孫無忌為第一”的理由,封尉遲敬德為右一府統軍,有封地和軍權。
尉遲敬德一介武夫,性格耿直,頗有些蠻橫。因成了大功臣,一時間不可一世,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別人礙於李世民的原因不敢得罪他,但李世民看在眼裏,卻心中有數。殺尉遲敬德的事情,李世民自認做不到,他也不想如劉邦對付韓信那樣,這並不是明主的行為,便故意在尉遲敬德麵前講了韓信的故事。尉遲敬德又不是蠢人,當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暗暗冒了冷汗。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胡作非為,而是去追求黃老之道,以避開朝廷的鋒芒。
從某一方麵來說,尉遲敬德比韓信聰明,而李世民又比劉邦英明,所以避免了血濺朝廷事件的發生。但是,此等好事並沒有給後人一個很好的榜樣,反而“走狗烹”的事件發生得更多,猶以明代初年為甚。如果說韓信“死有餘辜”,尉遲敬德“自找麻煩”,那麼,如明朝胡惟庸、劉基這類名臣,死得可是太冤枉了。當無辜臣子遇上凶殘多疑的帝王,第三類“走狗烹”遊戲就會堂而皇之地上演。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開國皇帝甚至是所有帝王當中最多疑、最好殺人者之一。他在位期間,幾乎所有助他建立大明朝的臣子都被盡數除去,少數因為英年早逝而避免了冤死。就連一向溫文爾雅、熟諳進退的劉基,也被朱元璋冷落,最後病死榻上。
千百年來,帝王無情已經是司空見慣之事,但多少臣子未能參透“伴君如伴虎”的規律,隻好淪為刀下亡魂。在帝王眼裏,天下之大,率土之濱,皆是王土,任你有再高的功勞,都不能忘了這規矩。範蠡在2000多年前就說出一番良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時人自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是存活之道。一旦不能與帝王相與,功成身退正是最好的選擇。遍覽中國封建王朝曆史,或許真正懂得權衡之道的人,應該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班臣子石守信等人。乖乖交出兵權,無論何時何地都悄然無聲,所以才能過一個富足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