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形成黨支部集體領導的堅實基礎。民主集中製從本質上說,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應用。離開了群眾路線,離開了群眾的豐富實踐,離開了全體黨員的集體智慧,黨支部的集體領導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群眾路線是履行黨支部領導職能的基本方式。黨支部領導要依靠強有力的政治、思想、組織領導來實現,要通過引導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把黨支部決議變成群眾自覺的行動。任務要靠群眾去完成,經驗要靠群眾去積累,新事物要靠群眾去創造,困難要靠群眾去克服。背離了群眾路線,“領導核心”就成了“空頭司令”。
——群眾路線是樹立黨支部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徑。黨的不作中的群眾路線,把“方法”與“作風”有機地融為一體。堅持群眾路線的過程,既是科學領導的過程,又是轉變作風的過程,因而也是密切黨群關係,建立領導威信的過程。正確的領導必然是傾聽了群眾的呼聲,代表了群眾的利益,集中了群眾的智慧。實踐證明,把群眾路線走活了,領導班子就得人心,黨支部就有凝聚力,良好的領導形象自然而然地就樹立起來了。
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的工作路線,必須貫徹到黨支部領導和工作的各個環節和全部過程。我國古代兵書《三略》上講,“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意思是說,治軍治國的原則,在於考察群眾的思想情況,采取各種不同的措施。黨支部的領導要想一呼百應,黨支部的決心要想落地有聲,關鍵的一條,看能不能真正做到“察眾心而施百務”。在決策前,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的意見,傾聽群眾的呼聲,把群眾的情緒作為決策的第一信號。在決策中,要起到“加工廠”的作用,經過分析、比較、篩選和概括,真正做出代表群眾利益、集中群眾智慧的決策。在決策後,要發揮群眾路線兩個方麵的功能,一個是通過宣傳群眾和組織群眾,把支部決議變為群眾的行動;另一個是要在群眾的實踐中跟蹤考察和檢驗支部決議。黨支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決定於黨支部能否把群眾的經驗和意見,經過分析和概括,係統地集中起來,變為支部的主張,又經過支部在群眾中的宣傳和組織工作,變為群眾自己的主張和行動,並且在群眾的行動中對支部的豐張加以檢驗、補充和修正。黨支部的責任就是要善於在這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無限反複的過程中,使支部自身和一群眾的認識共同提高,推動本單位的建設和工作不斷地前進。(三)實現有效領導必須走活群眾路線―把理順情緒與凝聚軍心結合起來。情緒是人們內心世界對環境刺激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反作用於客觀世界的。戰爭時期,特別講究了解部隊士氣,掌握部隊情緒。這是因為部隊的情緒對戰爭的勝負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往往是指揮員定下決心的一個重要依據。《孫子兵法》上講:“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裏的“知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自己部隊的情緒。黨支部的領導工作要想有成效,同樣也必須十分注意掌握群眾的情緒。群眾情緒從根本上來說是對自己利益的反饋。支部領導能夠反映群眾的利益,群眾就心穩氣順;反之,損害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群眾便心不穩氣不順,牢騷多,情緒低。在某種意義上說,群眾情緒是檢驗領導的晴雨表。具有領導藝術的領導者,能夠在群眾情緒萌芽時,看到群眾情緒的發展方向,抓住隱藏在情緒背後的本質問題,及時理順群眾精緒。例如,在陝甘寧邊區,有一次雷擊死了一個人,有位農民發牢騷,說為什麼不擊了毛澤東。保安處想逮捕這個人,毛澤東同誌說不要逮捕,要想一想,為什麼他會這樣罵人。毛澤東同誌想到,這一年的公糧比去年增加了兩萬擔,決定第二年絕不再增加。而我們現在有些同誌卻不是這樣。他們往往對群眾的情緒熟視無睹,對群眾的呼聲充耳不聞。特別是當群眾暴露出對領導的不滿情緒時,往往是以情緒對情緒。有的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出的主意經常在群眾中行不通,出了偏差和錯誤隻知道責怪群眾。鄧小平同誌批評說:以為錯誤和失敗,隻是由於群眾落後和其它臨時因素的影響,因而濫用黨的威信,繼續一意孤行,這就使錯誤和失敗愈來愈嚴重。這是我們領導工作中的大忌。基層黨支部在實施思想政治領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極端重視群眾情緒的變化,並及時理順群眾情緒,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失時機地把群眾情緒導向正確方向,凝聚.為整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