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然大戰一場,是我把老龍打死,那廝們收屍掛孝去了。我兩個正議索戰,卻見兄長儀仗降臨,故此輕瀆也。”二郎道:“既傷了老龍,正好與他攻擊,使那廝不 能措手,卻不連窩巢都滅絕了?”八戒道:“雖是如此,奈天晚何?”二郎道:“兵家雲,征不待時,何怕天晚!”康姚郭直道:“大哥莫忙,那廝家眷在此,料無 處去。孫二哥也是貴客,豬剛鬣又歸了正果,我們營內,有隨帶的酒肴,教小的們取火,就此鋪設:一則與二位賀喜,二來也當敘情。且歡會這一夜,待天明索戰何 遲?”二郎大喜道:“賢弟說得極當。”卻命小校安排,行者道:“列位盛情,不敢固卻。但自做和尚,都是齋戒,恐葷素不便。”二郎道:“有素果品,酒也是素 的。”眾兄弟在星月光前,幕天席地,舉杯敘舊。
正是寂寞更長,歡娛夜短,早不覺東方發白。那八戒幾鍾酒吃得興抖抖的道:“天將明了,等老豬下水去索戰也。”二郎道:“元帥仔細,隻要引他出來,我兄弟們好下手。”八戒笑道:
“我曉得!我曉得!你看他斂衣纏鈀,使分水法,跳將下去,徑至那牌樓下,發聲喊,打入殿內。此時那龍子披了麻,看著龍屍哭,龍孫與那駙馬,在後麵收拾棺 材哩。這八戒罵上前,手起處,鈀頭著重,把個龍子夾腦連頭,一鈀築了九個窟窿,唬得那龍婆與眾往裏亂跑,哭道:“長嘴和尚又把我兒打死了!”那駙馬聞言, 即使月牙鏟,帶龍孫往外殺來。這八戒舉鈀迎敵,且戰且退,跳出水中。這岸上齊天大聖與七兄弟一擁上前,槍刀亂紮,把個龍孫剁成幾斷肉餅。那駙馬見不停當, 在山前打個滾,又現了本象,展開翅,旋繞飛騰。二郎即取金弓,安上銀彈,扯滿弓,往上就打。那怪急铩翅,掠到邊前,要咬二郎;半腰裏才伸出一個頭來,被那 頭細犬,攛上去,汪的一口,把頭血淋淋的咬將下來。那怪物負痛逃生,徑投北海而去。八戒便要趕去,行者止住道:“且莫趕他,正是窮寇勿追,他被細犬咬了 頭,必定是多死少生。等我變做他的模樣,你分開水路,趕我進去,尋那宮主,詐他寶貝來也。”二郎與六聖道:“不趕他,倒也罷了,隻是遺這種類在世,必為後 人之害。”至今有個九頭蟲滴血,是遺種也。
那八戒依言,分開水路,行者變作怪象前走,八戒吆吆喝喝後追。漸漸追至龍宮,隻見那萬聖宮主道:“駙馬,怎麼這等慌張?”行者道:“那八戒得勝,把我趕將進來,覺道不能敵他。
你快把寶貝好生藏了!”那宮主急忙難識真假,即於後殿裏取出一個渾金匣子來,遞與行者道:“這是佛寶。”又取出一個白玉匣子,也遞與行者道:“這是九葉 靈芝。你拿這寶貝藏去,等我與豬八戒鬥上兩三合,擋住他,你將寶貝收好了,再出來與他合戰。”行者將兩個匣兒收在身邊,把臉一抹,現了本象道:
“宮主,你看我可是駙馬麼?”宮主慌了,便要搶奪匣子,被八戒跑上去,著背一鈀,築倒在地。還有一個老龍婆撤身就走,被八戒扯住,舉鈀才築,行者道: “且住!莫打死他,留個活的,好去國內見功。”遂將龍婆提出水麵。行者隨後捧著兩個匣子上岸,對二郎道:“感兄長威力,得了寶貝,掃淨妖賊也。”二郎道: “一則是那國王洪福齊天,二則是賢昆玉神通無量,我何功之有!”
兄弟們俱道:“孫二哥既已功成,我們就此告別。”行者感謝不盡,欲留同見國王。諸公不肯,遂帥眾回灌口去訖。
行者捧著匣子,八戒拖著龍婆,半雲半霧,頃刻間到了國內。原來那金光寺解脫的和尚,都在城外迎接,忽見他兩個雲霧定時,近前磕頭禮拜,接入城中。那國王 與唐僧正在殿上講論,這裏有先走的和尚禮仗著膽入朝門奏道:“萬歲,孫豬二老爺擒賊獲寶而來也。”那國王聽說,連忙下殿,共唐僧,沙僧,迎著稱謝神功不 盡,隨命排筵謝恩。三藏道:“且不須賜飲,著小徒歸了塔中之寶,方可飲宴。”三藏又問行者道:“汝等昨日離國,怎麼今日才來?”行者把那戰駙馬,打龍王, 逢真君,敗妖怪,及變化詐寶貝之事,細說了一遍。三藏與國王,大小文武,俱喜之不勝。國王又問:“龍婆能人言語否?”八戒道:“乃是龍王之妻,生了許多龍 子龍孫,豈不知人言?”國王道:“既知人言,快早說前後做賊之事。”龍婆道:“偷佛寶,我全不知,都是我那夫君龍鬼與那駙馬九頭蟲,知你塔上之光乃是佛家 舍利子,三年前下了血雨,乘機盜去。”又問:“靈芝草是怎麼偷的?”
龍婆道:“隻是我小女萬聖宮主私入大羅天上靈霄殿前,偷的王母娘娘 九葉靈芝草。那舍利子得這草的仙氣溫養著,千年不壞,萬載生光,去地下,或田中,掃一掃即有萬道霞光,千條瑞氣。如今被你奪來,弄得我夫死子絕,婿喪女 亡,千萬饒了我的命罷!”八戒道:“正不饒你哩!”行者道:“家無全犯 ,我便饒你,隻便要你長遠替我看塔。”龍婆道:“好死不如惡活。但留我命,憑你教做 甚麼。”行者叫取鐵索來,當駕官即取鐵索一條,把龍婆琵琶骨穿了,教沙僧:“請國王來看我們安塔去。”那國王即忙排駕,遂同三藏攜手出朝,並文武多官,隨 至金光寺上塔。將舍利子安在第十三層塔頂寶瓶中間,把龍婆鎖在塔心柱上,念動真言,喚出本國土地、城隍與本寺伽藍,每三日送飲食一餐,與這龍婆度口,少有 差訛,即行處斬,眾神暗中領諾。行者卻將芝草把十三層塔層層掃過,安在瓶內,溫養舍利子。這才是整舊如新,霞光萬道,瑞氣千條,依然八方共睹,四國同瞻。 下了塔門,國王就謝道:“不是老佛與三位菩薩到此,怎生得明此事也!”行者道:“陛下,金光二字不好,不是久住之物:金乃流動之物,光乃熌灼之氣。貧僧為 你勞碌這場,將此寺改作伏龍寺,教你永遠常存。”那國王即命換了字號,懸上新匾,乃是“敕建護國伏龍寺”。一壁廂安排禦宴,一壁廂召丹青寫下四眾生形,五 鳳樓注了名號。國王擺鑾駕,送唐僧師徒,賜金玉酬答,師徒們堅辭,一毫不受。這真個是:邪怪剪除萬境靜,寶塔回光大地明。畢竟不知此去前路如何,且聽下回 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