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一眼就能認出,來我家的人裏,誰是帶著塑料笑容假客氣的大人。
這樣的大人明明就很容易辨認,他們會拎著禮物,寒暄環顧左右,還會順帶誇獎我幾句,或者過問我的學習。我心想,你又不是真的想知道,就板著臉不願回答。我爸爸就會說:“叔叔問你學習呢,你不要沒禮貌。”
我嚴重懷疑我爸媽認不出來誰是假客氣。但我能認出來!因為不兜兜轉轉說出來意,假客氣大人是不會走的。看吧,尤其是那些竟然還留下吃飯,還會提出喝點兒酒的人。菜端出來,酒味嗆鼻,喝了幾盅之後,還會說出某個老師教的總起句“我說句實話”。哼,既然後麵才是實話,那你前邊說的都是啥呢?
作為旁觀的小孩,我很擔心爸媽真的會向他們敞開心扉。我也想好了,等我長大,第一不要成為這樣假惺惺的大人,第二不要和這樣的大人做朋友,因為我一定能認出他們,不會給他們表演的舞台。
等我長大,發現小時候真的想多了。像我這種人,根本就沒太多朋友。或者說,人生裏的真朋友,本來也不會是塑料笑容假客氣,要麼是真客氣,要麼就不客氣。在過去,我把進入生活的朋友們都寫進了書裏。2015年夏天寫完《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的時候,我意識到,來來回回,朋友總是那老幾位。再一覺,人已經三十七歲,確實很難再有真摯的新朋友了。
而現在想一想,三十七歲的時候,還是不夠了解人生。人生是源源不斷的,隨著情節推進,命運還會在前麵安排驚喜和際遇,以及,新的好朋友。
2015年夏天,我剛卸任《時尚COSMO》主編不久,問問也剛開始上幼兒園小小班。我和塔塔驅車去三裏屯約人談一個重要合作。路上,我正和塔塔閑聊,正說著不知道問問能否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接到了幼兒園打來的電話,說家長請馬上趕去!再問是什麼事,幼兒園隻說趕快來,孩子情緒很不穩定。再給葉先生打電話,發現他正在一個會上。我一下就慌了起來,掉轉車頭,並通知對方,見麵取消了!
後來遇到采訪和討論,被問到“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時候,我總會記起這個場景。哪有什麼平衡呢?在特定的單位時間之內,必有優先級,在物理上當你必須出現在一個場景時,你就必須做出選擇。選了這個,你就放棄了那個。如果放棄的那個是工作,連同那個工作在單位時間中的機會成本,就一起塌陷了。不過,像這樣的選擇,在決定生育時就意味著早已做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永恒的第一選擇。有了孩子,就是另一條道路,塌陷的有很多,得到的也會很多。
等我慌慌張張趕到幼兒園,發現有幾個媽媽已經先到了。她們正在小小班的門外透過玻璃窗觀察。一個媽媽轉頭發現又來了一個人,對我說:“真是大驚小怪!我以為什麼事兒呢。”
“到底什麼事兒啊?”我趕緊也貼到玻璃上去看,看到幾個小孩子,好端端地坐在一起,隻是看上去都剛剛哭過,有的還在抽泣,其中包括我的小小的問問。
另一個媽媽也把臉從玻璃上撤下來說:“就是沒有什麼事兒。他們幾個哭了一會兒。”
第三個媽媽說:“那咱們還進去看孩子嗎?不用進去了吧?”
第一個媽媽說:“進去孩子們就看見我們了,以為一哭家長就會來,就是條件反射。我們不要進去。”
我們四個媽媽又聊了幾句,迅速達成了一致:一、幼兒園打這個電話沒必要;二、孩子哭著哭著就習慣了,這是過程;三、都是給媽媽打的電話,不知道怎麼想的;四、跑這一趟,可太耽誤我時間了,我可得趕緊回去。
鑒於幼兒園剛剛開學,家長們互相都還不認識,為了以後再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能有所溝通,四個人當場各自做了類似“我是問問媽媽”的自我介紹,並拉了一個微信群。
有了微信工具以後,你可能曾被拉進許許多多的微信群。有的群,會像我們在小小班門口拉的群一樣,裏麵都是初次見麵的人,但你永遠不知道會有一個群,以娃會友,未來七年,成為你的真朋友。
這個群的另外三個媽媽分別叫大美、Q姐和徐醫生。有意思的是,建群以後,我們才發現,群裏的四個媽媽,年齡相仿,工作忙碌,也都隻有一個孩子。大美的是個兒子,其他三個人的都是女兒,四個孩子是小小班的同班同學,在幼兒園裏也很喜歡一起玩。
2015年建群初期,因為家離得近,我們組織了幾次集體帶娃活動。具體內容就是選擇一個公共兒童活動區,把孩子們投放在裏麵,這樣大人可以在附近工作和交談。這樣帶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孩子因為是和好朋友一起,會玩得更加熱火朝天,而即使需要陪同的時候,大人也可以臨時輪流分工,那麼剩下的人就可以休息。
孩子們玩了幾次後,我們四個人就漸漸認識了。這裏說的認識,是那種基於事實的認識,就像一個班剛開學,既知道同學的名字,又通過交談知道了彼此擅長什麼,正在從事什麼,成績怎麼樣。不過,當我們說真正了解了一個人,是因為知道了他的目標,也理解了他麵臨的問題。而由於共同的需求,我們四個人,很快就由認識上升到了解了。
這個共同需求的發現,是從起群名開始的。幾次聚會之後,我們都認為需要有一個正式的群名了。
我們先否定掉了“小小班媽媽群”這個群名。同樣,諸如“親子群”“育兒群”這樣的群名,大家都表示不太喜歡。
Q姐說:“這種名字看著沒有意思。”
大美說:“是啊,看上去除了弄孩子就沒有別的事了。”
徐醫生說:“應該體現出孩子也弄好了,事也辦了。”
我說:“那需要的是一個能體現群精神的名字。”
大美說:“那大家說說,應該是什麼精神呢?”
接下來,在對群精神的討論中,四個人充分梳理了各自的思路,最後取得了表述上的一致:
孩子是一定要弄好的,但事業也要做好。隻有事業做好了,才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弄孩子。孩子和事業,都是我們的心願,需要我們有能力、有時間,還要有錢。
那麼,每個人的事業怎麼樣才算做好了呢?在2015年,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當務之急和遠大理想。
比如徐醫生,說她當務之急就是要去廣州拜師。徐醫生是牙醫,當時在國貿附近的一家牙科診所工作。她告訴我們,中國正畸矯正的泰鬥和橋頭堡,就在廣州。想要專攻顱頜麵生長發育的科研方向,發展中國正畸事業,成為正畸專家、業界翹楚,就一定要去廣州完成持續的拜師求學。那麼未來,等她的資源、技術和團隊成熟的時候,她就能夠擁有一家自己的牙科診所了!
再比如大美——有化學科研背景的食品配料供應商,她的當務之急就是率領實驗室研發出更多配方。有研發,才有生產和應用,才能進入消費大市場。等探索了足夠的路徑,未來,才能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實現規模化產能。
至於Q姐,是一家軟件服務公司的合夥人和銷售負責人。她的當務之急就是見大客戶,衝業績,繼續幫助公司增長營收,早日實現創業板上市。公司上市的那天,就是Q姐財務自由的那天。等那天來了,她還想再生一個孩子。
這是一次綱領性的梳理和討論。得出結論後,當晚群名被定為“早日財務自由群”,簡稱“自由群”,沿用至今。
自由群的成員雖然行業各不相同,但願望是相似的。並且,彼此的當務之急也相當一致,就是本階段都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用於工作。麵對這個矛盾,我們在討論中又展開了一個推演,要想在時間、精力綜合成本最低的條件下,還保證育兒效率,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結社。
這個建議,最早是大美提出來的:“能不能每周六下午孩子們在Q姐家附近學畫畫,學完Q姐一起接呢?”
試行了一個月很有效,徐醫生又提出:“周三放學早,孩子們能不能和問問一起,先回問問家吃飯呢?”
我說:“那能不能把經常重複的安排,整理進一個日程咱們一起看呢?”
徐醫生說:“太可以了,就按我們牙醫預約製那麼弄。”
Q姐說:“等於用一套係統,對應四個客戶需求。”
我們明白了,要想互相幫助,就要在小範圍內形成更匹配的分工、更廣泛的協作;想要實現總時間最優,就要實現總資源配置,簡單說,就是要實現至少在家庭間組織輪流托管小課堂和小飯桌。
方案構思到了這一步,就必須聯合配偶上陣執行了。於是,我們把各自的配偶又都邀請進群,壯大了自由群的隊伍。從2015年年底開始,自由群得到了四位配偶的大力支持,協作能力空前強大,形成了一個以四人為核心,輻射八人的育兒共同體,實現了新型的多家庭組織聯合。
在這個聯合中,每個人都被重新按勝任程度分工,有爸爸專門負責出行,有爸爸負責餐飲,有爸爸負責科普,有爸爸負責運動,一切向著有利於孩子成長和家庭時間規劃的方向設計。在執行過程中,當所有人必須真誠地麵對孩子和有限的時間,就滌蕩了假客氣,隻剩下真客氣和不客氣。真客氣就是對得到幫助的真誠感謝,不客氣就是在衡量了時間和能力後,不敷衍應對。一個分工任務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當人們彼此分擔生活裏的難處,彼此之間就再也不是塑料友誼了。
後來,我們的聚會也跟隨四個家庭的願望實現路徑,不斷改變主題。新的聚會都會以每一段的裏程碑作為主題和節點。有時候,自由群很久沒有一個裏程碑實現,有時候,裏程碑一個接一個地實現。每個家庭都有著自己的坎坷,坎坷是常態,所以裏程碑才顯得那麼有意義。
七年間,自由群的四個孩子已從三歲長到了十歲,從幼兒園進入了小學,自由群一共完成了四次搬家和大大小小十幾次共同的旅行。直到我這一本書出版之際,自由群創始成員的主要裏程碑如下:
徐醫生,於2015年開始,往返於北京、廣州兩地,深耕牙齒矯正領域,並於2020年如願創辦了自己的牙科診所“天使角”。現在,半個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天使角的客戶。
大美,研發獲得了極大進展。公司於2018年成為國家級高新科技企業,於2020年完成了B輪融資,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三個麵積共達八十畝的生產基地,公司業務覆蓋超過四十個國家和地區。
Q姐,所在公司於2016年第一次創業板上市未果,後於2019年在科創板成功上市。第二個孩子於2018年出生。
我現在打下這些字,對每個年份的每個裏程碑都如數家珍,因為那都是記憶中一次次聚會的主題;在一次次聚會中間,是時間表中的生活和起伏,是很多的輾轉騰挪,穿過一個個的小課堂和小飯桌。
打開每個主人公的故事,都有生生死死,也許記錄下來是像我這樣的一本書,也許會更多更厚。在路上,好朋友會隨著前方的道路刪減增補,伴自己重生。在生生死死中,人也會脫離原有社會關係的窠臼,重塑新的關係,形成新的群體。
現在,七年過去了,我相信,人生是源源不斷的,隨著情節推進,命運還會在前麵安排驚喜和際遇。世界上永遠不會缺少美好的事物和人,那麼就讓美好的事和人走近你,讓不好的事和人離開你。
高手常溫
他們似乎早就都知道了劇情,就像看得見紋路的果實等待著成熟。
當一個人做了能做的一切之後,需要的,還有一點運氣。
2019年年初,隨著自救計劃逐步完成,公司漸入佳境,我接到一個機構創業營的入學麵試邀請。
我參加過類似的創業營。一旦進入了創業營這種團體,最大的進步並不是創業能力的增長,而是你會知道,每個人原來都隻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幾堂課加上幾頓聚餐墊底,你就找到自己是誰了。就算你拚了命為創造美好的微觀小環境而努力,宏觀大環境才是你的根本土壤。最早,當我聽聞很多風口與風浪,會感覺又膽怯又浮躁。現在我變了,同樣是風起雲湧的世界和創業營,我既不膽怯,也不再浮躁,踏實得不得了。
創業營裏也會有高手出沒。那些高手,在日常的循規蹈矩中並不顯山露水,隻在重大的分水嶺處,在命運的路口,會做出迥異的選擇。我們羨慕高手,因為他們似乎早就都知道了劇情,就像看得見紋路的果實等待著成熟。
而新手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新手嚴重依賴於進展。如果進展不確定,夜燈初上的時候,人就會陷入一種低鬱的狀態,壓力和煩躁像棉絮一樣飛散在空氣裏。很多工作就是花時間去梳理它們,拿著網兜,蹦著高把漫天的飛絮收集起來,一點點壓成棉被,疊起來放好,放好一床,心裏就會踏實好幾天。
而高手們,似乎很早就深諳了某種哲學原理。這裏說的哲學,是有能力用理性對人生經驗做全麵反省,然後歸納人生該何去何從。我一直想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