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開始覺得牡丹美(自序)(2 / 2)

我很擔心在以後的年代裏更模糊不清,到最後它們會不會全部被標成“無名氏”作品?這不無可能。如你所知,我們一再放棄自己的文化,轉而去仿效西方,而一旦失盡自己的文化,也許本能地想到去搶救,可是會沒有機會的。古老文化(如京劇,如元曲)在一些人身上、心裏傳承、熱愛,那些人大多已是老人,越來越少——他們去後,我們還活著;我們去後,更年輕的人還活著……這幾乎是沒有窮盡的。而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和老老實實繼承古老文化,因為沒用,因為被輕視——我們在持續喪失,我們偶或得到的一點點可憐的東西,隻是膚淺、走樣、搔首弄姿、服務現世的二手貨或三手貨。它們彼此抄來抄去,吵來吵去,炒來炒去,鬧哄成一鍋兌水剩粥……我們單薄,不自信,對美開始視而不見。我們喪失完自己的東西,我們將是誰?

重申並再度愧疚,直到去年,我自己也還不怎麼待見元曲。不可思議的是,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盡管教育那麼嚴格,也居然不強迫背一首元曲(作為悔過,我現在自覺補背了一點,不到五十首吧,不同類型的代表)。

可見,元曲在當代人這裏是受了大委屈的。

更不要說當下,連唐詩、宋詞都很委屈。

它們委屈,其實就是我們委屈。我不想委屈著自己,不想一直到老、到死都不知道元曲到底寫了些什麼、好在哪裏(雖然知道了也沒什麼用,不當吃不當喝),就摸索著咀嚼、品咂,直到不得不葡萄珠兒似的一一清洗了,請到白瓷盤上,捧出來。我恭呈了。

白晝一樣長,光陰一樣短,我的水筆用光幾十支,電腦也有點舊了。想,從《京昆》到《元曲》,八樣寶貝打扮齊整,這件事我做完了,也就可以安心長出第一根白發啦。

相較我自己寫唐詩、宋詞的書(它們也竭力長得像生它們的母體),這一本有些俗,跟它們的母體一樣的樣貌。但不寒磣,跟它們的母體一樣的秉性。

元曲,那偉大的母親,她不寒磣。

簡墨

2012年5月30日

於濟南石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