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依賴的處理技術(1 / 2)

一、依賴的表現

心理谘詢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求詢者這樣求救:唉呀,我的心病沒救了,找到了您,總算找到了救星,您可要救救我;有的求詢者沒完沒了地寫信,打電話或來訪,不斷地訴苦;有的求詢者愁苦萬狀,淚流滿麵,似乎已經到了人生末路……每一位有一定實踐經驗的谘詢師,都會麵對過這樣的情境。此時,這些求詢者表現了一個共同的心態,即對谘詢師強烈的心理依賴。這,就是心理谘詢中的依賴問題。

作為谘詢師,對此,我們該作何感受?我們能無動於衷嗎?當然不能。作為谘詢師,應該富於同情心,給求詢者以誠懇地關懷。但是,麵對求詢者表現出的依賴現象,作為谘詢師如果僅僅是一味地表示同情和關懷,甚至隻是陪求詢者灑一把同情淚,那麼,你就一定是一個蹩腳的谘詢師了。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前麵說過,從本質上說,心理谘詢是一種助人自助的過程。所以,心理谘詢是谘詢師和求詢者之間相互的雙向的合作過程,其結果取決於雙方的相互作用的質量,就是說,既取決於谘詢師,更取決於求詢者。人隻有自己才能最終救助自己。人的心靈最需要自我救助。心理問題的解決,常常需要求詢者自身的長期艱苦的努力。心理谘詢的目標最終能否實現,並不完全由谘詢師來控製,當谘詢師做了該做的工作之後,求詢者便對谘詢效果負有更大的責任了。因此,最佳的心理谘詢結果是賦予求詢者一種能力,一種自助的能力,使求詢者成為一個有能力的自助者。所以,心理谘詢中理想的雙邊關係是,求詢者主動投入心理自助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僅僅作為幫助的對象,片麵地依賴谘詢師。一句話,心理谘詢的目標拒絕依賴性。

二、依賴的處理技術

既然心理谘詢拒絕求詢者的依賴性,谘詢師就麵臨一個倫理性難題了:既不能冷酷無情地麵對求詢者的心理依賴,也不能以盲目地同情而助長求詢者的依賴性。於是,我們就要探討應對依賴的策略。谘詢師應該怎樣來處理求詢者的依賴現象呢?

第一,激發求詢者的自我責任。既然心理谘詢的本質是助人自助,那麼求詢者的自我責任,便是心理谘詢過程的核心所在了。心理學家米勒說的好:“心理學家社會責任得以實現的最好的方法是,幫助人們學會如何幫助自己……”就是說,谘詢師要幫助求詢者學會擔負自我責任。這就要求谘詢師弄清,心理谘詢隻是提供一種暫時的支持係統,不斷增長的自我責任才是這種支持的最終目標。但是,求詢者往往有意無意地拒絕對自己的問題承擔責任,他們總能找到一些外部因素或其他人來當替罪羊。比如,出現人際障礙的求詢者,常常毫不費力地就把過去的責任推諉到父母身上,而把現在的責任放到同事或同學身上。這時,谘詢師的職責便是通過種種方法,使求詢者在心理谘詢過程中擔負並發展他們的自我責任。比如,幫助求詢者發現自身的原因;幫助求詢者把對人際狀況的不滿作為改變自己的杠杆;幫助求詢者自己作出改變自己的選擇;幫助求詢者製定改變自己的計劃,幫助求詢者付出自我改變的行動,等等。

第二,開發求詢者的自助潛能。人的心靈有一種天然的自助自救潛能。所謂開發求詢者的自助潛能,就是幫助求詢者發現和使用他們自身的力量和資源。谘詢師的態度應該是:求詢者有一種潛能使他能夠在谘詢過程中參與合作,並且有效地處理自己生活問題,這些潛能可能隻是被壓抑或沒有被利用罷了。谘詢師的工作就是幫助求詢者開發這些潛能。比如,那些陷入自卑困擾的求詢者,谘詢師首先表示對他們誠懇的接納和肯定,這本身常常足以激發起他們自助自救的信心和力量。同時再幫助他們自己找出自己的優勢,我們可以把這叫做“找優點”。求詢者常常是在發現自己的自助潛能之後,麵露笑容,挺直腰板的。

第三,促進求詢者的自我管理。谘詢會話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小時,是很短暫的。更長的時間裏,是求詢者的自助自救過程。因而,促進求詢者在谘詢會話之外的時間,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也是幫求詢者擺脫對谘詢師的依賴的重要方法。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訓練,自我監測,自我評價,等等。比如,就自我監測而言,可以就某項心理調適或行為訓練製作圖表,求詢者每天記錄自我訓練的情況,就可以促進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