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標準(1 / 1)

討論人民幣國際化決不能不了解具體標準。隻有用標準來對照衡量,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目前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處於哪個階段,以及以後的步驟和目標是什麼。

首先應該明確,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全球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這樣一個過程。但不能反過來說人民幣在境外流通了就表示已經國際化了。總體上看,人民幣目前已經可以在境外部分地區作為計價、結算和儲備工具,但離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大差距,前麵的路還很漫長。

人民幣國際化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3點:

一是人民幣在境外具有相應的流通度。

人民幣能否在境外流通,以及流通度大小,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國在與其他國家經濟競爭中究竟占有多大優勢。

目前人民幣在境外使用最多的是香港。人民幣在香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自由兌換,在澳門也有著廣泛使用,並且還是香港的儲備貨幣。近幾年來,人民幣開始在部分西方國家流通,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歐洲的一些機場和飯店都可以兌換。可以相信,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國力的增強,人民幣的流通範圍和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和平環境下國家之間經濟競爭的最高形式是貨幣競爭。人民幣走出國門在全球交易和替代其他貨幣,這本身就表明它突破經濟領域進入了政治領域,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征。

更不用說,在這種貨幣替代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中,我國可以從中享受到巨額的鑄幣稅收入,這可是一本萬利的事(紙幣的發行成本通常隻有麵額的1%左右,如果是電子貨幣那就更是幾乎沒有發行成本,發行出去的全都是“利潤”)。

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標準是在境外有一定流通度。流通度太小,它所發揮的作用就很有限。

二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全球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各國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

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標準。早在2002年,馬來西亞就向我國探討人民幣能否成為馬來西亞儲備貨幣的事。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先後與8個國家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定,其中之一是白俄羅斯。白俄羅斯在簽訂協議後馬上宣布它已擁有200億元人民幣的外彙儲備[1]。之後,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台灣地區和英國等相繼表示有把人民幣做外彙儲備的意願。據世界銀行預測,人民幣將在2025年後與美元和歐元一起成為全球儲備貨幣[2]。

現在的問題是,人民幣要想成為各國儲備貨幣,前提條件是必須實現完全自由兌換,包括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而如果做到這一點,實際上就意味著人民幣背後的中國要受全球資本擺布,而這正是我國一直防範有加的(我國之所以擁有這麼多外彙儲備,原因之一就在於此)。一旦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國際遊資就可能會在我國經濟繁榮時進來製造流動性泡沫,在經濟衰退時切斷信貸供應,迫使我國失去對人民幣的控製。

所以說,這是一對矛盾,這個矛盾不解決,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和人民幣國際化就不可能。但從長遠看,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繼而成為各國儲備貨幣是遲早的事。

三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要達到一定比重。

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大小,反映了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換句話說是,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應該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不該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強扭的瓜不甜。

隻有我國的經濟規模和經濟持續增長態勢讓別國對人民幣有信心,同時我國的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升高,國際交易中才會對人民幣產生需求。所以,人民幣國際化尤其是想成為儲備貨幣,必須尊重市場選擇。

回過頭來看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以前主要局限於我國邊境貿易,現在已經擴大到東南亞及我國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如越南、老撾、緬甸、俄羅斯、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和朝鮮等。人民幣在上述國家中,有的已經成為主要外國貨幣。例如在蒙古,人民幣交易量已經超過雙邊交易量的1\/3。在東南亞地區,人民幣已成為美元、歐元和日元以外的主要結算貨幣,有“小美元”之稱。

從發展趨勢看,我國非常有必要大力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鼓勵和推動外貿企業與境外貿易夥伴用人民幣結算,利用香港這塊跳板向全球輻射。

在以上三點標準中,最重要的是第二點和第三點,這是衡量人民幣是否真正實現國際化的核心標準。

平心而論,無論根據上述哪條標準,人民幣目前離國際化的要求都還相差很遠。至少在目前,人民幣尚未成為全球“自由使用貨幣”,而這是人民幣國際化起步階段的主要標誌。

[1]馬燕:《人民幣或成主要儲備貨幣》,中國經濟網,2011年4月16日。

[2]朱周良:《世行:人民幣2025年將躋身世界三大儲備貨幣》,上海證券報,2011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