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闌打開溫藝發來的兩篇文章鏈接。
一家人物報道專刊,專訪國內民營企業家龍頭人物石碩海。
改革開放以來出了許許多多白手起家的優秀民營企業家,石碩海是實業大浪潮中的浪尖。專訪前半部分聚焦在石碩海對中國目前實業創業新前景的展望,並回顧了以石碩海為代表的一批實業家是如何從最初為國外品牌做代工\/代理商起家,到堅定不移地創育中國品牌的艱難三十年。後半部分則由石碩海親述了自己企業家生涯中的幾次大起大落。
講完自己的故事,石碩海說:“十五年前,我和一個年輕人也講過類似的話,大起大落,是人生的主旋律。人永遠不能低估浪潮的力量,但人也永遠不能隨波逐流。”
媒體:“這位年輕人您現在還有聯係嗎?”
石碩海說:“一直有聯係。實業創業是一條很不容易的路,想要做成屬於中國人的品牌、讓中國人的品牌被世界看到,更是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過程。我一向都願意傾力支持所有懷抱這個願景的年輕人。”
媒體:“這讓我們很感興趣,您是如何支持這位年輕人的,可以說得更具體一點嗎?”
石碩海:“我說的這位年輕人,很有才華,也很有膽魄。我當年認識他的時候他剛滿十八歲。為了給自己賺飯錢和學費,他在我北京的一家代理商門店打工,我在北上巡店的時候因為一些事情注意到了他。他在服裝領域很有天賦,對消費者生意的嗅覺也很敏銳,我支持他去做一個自己的品牌。在他大學畢業那年,我按當時的商業貸款利率借給他一筆錢,他孤身一人南下廣東創業。兩年後,他還清了這筆錢。又過了三年,他來找我,說想做一個專注投中國本土初創品牌的消費品基金,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應該讓世界看到,中國人也可以做品牌。”
媒體:“所以您同意出資,做這支年輕基金的基石投資人?是因為這一句口號嗎?”石碩海:“這並不是一句口號。我們這一代人,在向這個目標前行的道路上,吃了太多的苦,也受了太多的委屈。理想不隻屬於一代人,有過相同理想的人都能懂這句話意味著什麼。”
媒體:“您介意向我們披露這位年輕人是誰嗎?”
石碩海:“不介意。他的名字是費鷹。”
媒體:“這確實令人沒有想到。我想很多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應該並不清楚,您和BOLDNESS以及壹應資本竟然還有這樣深遠的淵源。”
石碩海:“在這個網絡時代,包括我在內的大眾,很多時候都認為自己已洞悉了一切,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其實一無所知。”
一家財經大刊電子版,專訪CHG資本許先淮。
許先淮的風格在投資圈裏人盡皆知,他很少接受外部媒體專訪。這家媒體這次居然能請得動許先淮,這本身已經足夠成為一個話題。
CHG資本從去年開始以非常激進的風格進入新消費品賽道,並為此在旗下成立了一支新的子基金。圍繞著CHG這一年來所投的幾個本土品牌,許先淮分享了一番這幾個品牌和CHG的投前投後故事。
隨後,許先淮主動向媒體拋出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我這兩天在網上看到一些言論,把投資等同於投機,把投資者等同於投機者,你們媒體圈在此類荒謬言論的擴散上,起到了不小的功勞。”
媒體:“許總,您的矛頭必須得指向明確,我們可從沒這樣講過。”
許先淮:“那麼我的矛頭就指向所有傳播這些言論的所謂自媒體和大號。有一些小型的消費品基金,也就一二十億人民幣的規模,不知道是得罪了誰,要被這樣的輿論打壓?這些自媒體如果想要開炮,大可以挑一個重量級的對象,比如CHG資本。我會很樂意奉陪。”
媒體:“我們會把您的這段話寫進稿件中。許總,我們還是聊一聊CHG開始看消費品項目這件事情吧。消費品在過去一直是一個不被傳統資本青睞的賽道,您是怎麼看待中國新消費品未來的發展趨勢的?”
許先淮:“CHG目前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嗎?我們的傳統強項是投高科技和互聯網項目,對於消費品賽道,我們目前還在摸索中。”
媒體:“許總,您太謙虛了。”
許先淮:“我個人建議你們去找一家在過去五年裏專注投本土消費品牌的基金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幾乎所有資本方都瘋搶那些短周期、高增速、強爆發的科技互聯網項目時,這支基金一直在低調地專投規模天花板不算高的本土消費品牌。大眾管這樣的人叫投機者?我認為很可笑。”
媒體:“您指的是?”
許先淮:“我指的是,壹應資本。”
媒體:“壹應資本的創始合夥人之一費鷹最近身陷輿論風波,您對此有什麼想要評價的嗎?”
許先淮:“我見過費鷹四次,我和他投的項目有交叉。他是非常理想化的一個人,理想化到我很不適應,還好他有一個相當務實的合夥人。不過他的商業直覺敏銳度很罕見,而且他和被投品牌創始人的關係好到足以令所有投資者羨慕。我思考過這背後的原因,這大概是因為他本人也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品牌理想家。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