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遺症(2 / 2)

但我始終認為,對各自行業的深度思考和輸出,是這群三四十多歲、在職場打拚多年、有野心更有理想的人一定會做也必須要做的事情。在事業和人生方向的選擇上,他們的決策路徑和行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這樣的思考和輸出。若不存在這樣的底層思考,那麼他們所做出的某些關鍵性決定則會真的顯得僅是“衝動”和“從心”。

還有幾顆小彩蛋是連載期間沒被大家發掘的。現在可以聊一聊了。

一個是費鷹送給薑闌的那條項鏈。這條項鏈是一個象征性的存在,它代表了“奢華”和“街頭”的真正融合。薑闌一開始為什麼沒有接受這個禮物,後來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接受了這個禮物,它是這段親密關係重要轉折的標誌。

另一個是不少讀者問過的。冬夜,季夏開車離開卻又返回,坐在車裏抽煙望向馬路對麵陳其睿的車,過了很久也沒去找他,這個過程她在想什麼?兩人之間利益衝突的紅線、陳其睿因此而表現出的克製,這些固然是季夏當時想明白了的事情;但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她“不是衝動”的情緒起點,她並沒有選擇在那一刻延續她麵對陳其睿一貫的衝動。後來那條季夏發給陳其睿“不是衝動。”的微信,指的並不隻是她和他在秀場裏的那一次親密,更是她考慮了很久的一個回應。

還有一個是關於老陳的職場線。關於他拒絕薑闌提出的全渠道零售項目,並非因為要把這個項目“留給零諾”,如果他的出發點是這個,那麼他就不是那個高度職業化的陳其睿了。事實上當薑闌去提案時,陳的離職已確定,而Josh也因確定無法挽留他而要求他簽署嚴苛的競業補充協議,並且限製了他的一係列本地決策權。在那個時間點,陳其睿根本無法決策任何大項目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開發投入,但這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他無法告訴薑闌的。

關於故事裏的性欲、愛戀和親密關係。

如果簡單概述:在繁殖基因驅動的欲望之外,有什麼能夠區分人類和其他哺乳類的動物性?在社會化的規則和製度下,親密關係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是否要開啟一段親密關係,以及一段親密關係要靠什麼來定義,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和模板。

有關愛的一切都是經曆和過程,故事的結點,並不是這些人物的終點。

最初,《光鮮》網絡連載版的封麵被人問過是否有什麼含義。

漸變的紅底是“光鮮”?還是黑色的文字是“光鮮”?抑或是黑色文字上的那一丁點亮粉色才是“光鮮”?

我想——

紅是外人眼中的光鮮。

黑是不為人所見處的光鮮真相。

那一丁點粉,才是經曆了所有艱辛、掙紮、奮鬥與困頓的真相後的一抹真正光鮮。

謹以這個故事,獻給每一個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掙紮的你和我。

願我們都能有膽地做自己。

願我們都能無畏地追尋心中的理想。

Be Bold。Be B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