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顧客在他們互相問價的中間發現,弟弟結賬時候,收的錢都要比哥哥告訴他的要少一些,這位顧客還以為自己撿了個便宜,於是趕快拿出錢付完款後,卷起衣服就走了,生怕弟弟再問。以後一傳十,十傳百,兄弟倆耳背賣衣服的事就傳開了。好多顧客都到這家店來買衣服,發現還真是這樣,每次弟弟結賬的時候,和哥哥傳遞的消息總是發生錯誤,每次價格都比原來聽到的低,於是到這個店裏買衣服的人是越來越多。
這個經典的假借囚徒困境打開銷路的案例,後來被複製和改良,催生出了另外一個經典的案例:
費城西區有兩個互為敵手的商店——紐約廉價品商店和美國廉價品商店。他們正好緊挨著,兩店的老板是死敵,他們一直進行著沒完沒了的價格戰。
“出售愛爾蘭亞麻床單,甚至連有鷹一般眼睛的貝蒂·瑞珀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疵點,不信請問她;而這床單的價格又低得可笑,隻需 6 美元 50 美分”。
當一個店的櫥窗裏出現這樣的手寫告示時每位顧客都會習慣地等另一家廉價品商店的回音。
果然,大約過了兩小時,另一家商店的櫥窗裏出現了這樣的告示:“瑞珀女士該配副近視眼鏡了,我的床單質量一流,隻需 5 美元 95 美分”。
價格大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除了貼告示以外,兩店的老板還經常站在店外尖聲對罵,經常發展到拳腳相加,最後總有一方的老板在這場價格戰中停止爭鬥,價格不再下降。罵那個人是瘋子,這就意味著那方勝利了。
這時,圍觀的、路過的、還有附近每一個人都會擁入獲勝的廉價品商店,將床單和其他物品搶購一空。在這個地區,這兩個店的爭吵是最激烈的,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因此竟很有名聲,住在附近的每個人都從他們的爭鬥中 獲益不少,買到了各式各樣的“精美”商品。
突然有一天,一個店的老板死了,幾天以後,另一個店的老板聲稱去外地辦貨,這兩家商店都停業了。 過了幾個星期,兩個商店分別來了新老板。他們各自對兩個商店前任老板的財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一天檢查時,他們發現兩店之間有條秘密通道,並且在兩商店的樓上兩老板住過的套房裏發現了一扇連接兩套房子的門。新老板很奇怪,後來一了解才知道,這兩個死對頭竟是兄弟倆。
原來,所有的詛咒、謾罵、威脅以及一切相互間的人身攻擊全是在演戲,
每場價格戰都是裝出來的,不管誰戰勝誰,最後還是把另一位的一切庫存商品與自己的一起賣給顧客。真是絕妙的騙局。
你可以看到,博弈理論在生活中還是很有實際價值的,囚徒困境居然可以如此靈活地運用。光怪陸離的商業社會中,在其中摸爬滾打的各個商家都會使盡渾身解數。如果你是消費者,麵對別人表現出來的困境時,就應該想一想到底是真還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