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中的真假囚徒(1 / 2)

֓\u000eɻ\u001d“囚徒困境”的內涵在於,對大家最合理和有利的做法是大家都遵守遊戲規則,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但是,在商業交往中,如果一家企業不遵守遊戲規則,那麼與它合作的企業依然遵守規則的話,自然就會蒙受損失。權衡利害,後者最後也會選擇違反規則。這樣,雙方都選擇了非理性的完全競爭模式,這種完全競爭的均衡就成為“納什均衡”,一種“零和博弈”。結果如何呢?當然是你耍了我,我也得騙你,我不好,你也別想好。結果大家的交易成本大幅提高,形成“雙輸”的結果。

我們經常見到的惡性價格競爭,便是“囚徒困境”的“非合作均衡”的現實寫照。惡性價格競爭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低價傾銷,即少數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利用自己在資金、技術、規模等方麵的優勢,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長期獨占市場,階段性地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第二種是低價混戰,即有些中小企業,雖然不一定具有規模經濟或技術上的優勢,但卻具有成本與經營上的優勢,通過降低產品質量以迎合低消費的需求,或利用消費者對產品質量不易鑒別的特點,以次充好,進行低價銷售,其他同類企業為了生存也隻好加入價格大戰,使價格一降再降,陷入怪圈。

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價格水平,無論是對提供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企業,還是對消費者來說,都是件好事。但是,在“囚徒困境”中,一旦某方選擇了“非合作”而惡性降價,其他方再以同等程度甚至更為淩厲的降價攻勢加以應對,各方均陷入持續的“非合作”僵局,惡性價格戰不斷升級,那麼一場大戰下來,我們就會看到,硝煙過後其實並無贏家。且不說會危害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擾亂市場的正常價格秩序,單是對卷入價格戰的企業而言,獲利能力下降,疲於采取降價策略,必會造成整個行業在產品研發創新方麵的“貧血”。

處於價格戰中的各個商家,當然是真的囚徒。如果要解開這個困境,需要所有的參與者把眼光放得長遠些,積極參與行業自律,那樣才能出現“共贏”的局麵。

但是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前麵我們說了,如果你處於主動地位,可以設置困境,為自己爭取到最大利益。但是如果你並非處於支配地位,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當然不是的,你同樣可以利用這個博弈理論為自己帶來好處。

聰明人總是有辦法的。麵對這個棘手的兩難困境,有的聰明人竟然可以製造出囚徒困境的假象,讓自己成為“囚徒”,從而解決自己商品銷售的難題。他們是怎麼做的?

在美國,有兄弟倆開了個服裝店,由於店的門臉不大,哥哥就在外麵推銷衣服,弟弟在店的另一頭負責結賬。顧客買衣服的時候,都要討價還價,讓來讓去,每當顧客和這個哥哥砍價的時候,哥哥就會對顧客說,你去櫃台那邊結賬吧!於是顧客就拿著衣服到櫃台那邊,這時候弟弟看看衣服的標簽說:等等!我問問這衣服最後砍到多少錢了。於是弟弟就大聲對哥哥喊著問衣服價錢,哥哥就在另一頭喊著告訴他。顧客不解,便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大聲地喊。弟弟說,因為他的耳朵聽力不好,所以需要大聲問哥哥好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