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戀哥,哥隻是個傳說”,這句現在十分流行的網絡語言,非常適合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
瘋狂迷戀黃巢的人中就有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宋江。《水滸傳》中記錄了宋江那首非常有名的反詩,“他日若得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
很多人被宋江這句話,感動了好久,激動了好久,但是他們不知道,宋江此詩並非讚揚黃巢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義行,而是在崇拜黃巢曾經殺人無數,而且殺人的方法是那麼的殘忍。
宋江和他的兄弟非常忠實的做了黃巢的Fans,在《水滸傳》的篇章中,我們多能看到這些所謂的正義英雄們動輒就殺人全家,甚至屠城屠莊的行徑。
我隻能這麼說,宋江無恥的樣子頗有黃巢當年的風範。
黃巢其人
中國曆史上真是到了活不下去才起義,後來又能夠善待百姓,善始善終的人隻有一個,那就是明朝的創始人朱元璋。
其他的所謂農民軍起義領袖,窮苦出身的多無朱元璋的見識,有見識的卻無朱元璋對於人民的那種樸素的感情。
黃巢屬於後者。
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出身於一個世代販賣私鹽的家庭。要特別說明的是黃巢家中並不窮,而且可以稱的上是小資。
《新唐書》上說他:“世鬻鹽,富於貲。”
因為家族裏幹的就是犯法的買賣,所以黃巢家族實際是很有黑社會背景的,而且江湖地位比較顯赫。黃巢自己,因為常要出去和那些不要命鹽販打交道,還要時常和官府動刀子,所以黃巢的武功是很過硬的,弓刀馬箭是樣樣精通(《新唐書》:“善擊劍騎射。”)。
黃巢不僅武藝好,也頗愛讀書。
黃巢很想把自己黑社會這個汙點洗幹淨,而轉作仕途,做個白道的人。所以他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是考完才發現,自己賴以自豪的那點文采,不足以為自己博得功名。
黃巢科第失敗後,沒有在自己身上來找原因,而是把這種心有不甘轉化成了一種對唐王朝的憤怒,我黃巢文武雙全,難道沒有資格在你這裏混上個一官半職嗎?
此時,黃巢的一種報複的心理油然而生。他難以排解心中的鬱悶,提筆寫下一首名篇,被記錄在了《全唐詩》中,而這首詩在一千多年後,還被大導演張藝謀引用了一次,大大忽悠了一把觀眾。
《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其實,人們並不知道,在黃巢寫下這首詩篇之後,一個人已經徹底的轉變了,他走到了人生的另一個極端中去,他要為報複而活著,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活著。
要讓別人知道,我黃巢也能成功。
當然,要成功就要不惜一切。
機會來了
一個人對於自己追求總要有動力,黃巢有了。但是想要達到自己的目標還要有機會,很幸運黃巢很快也等到了。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當時的唐朝藩鎮割據,戰事不斷,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苦。
一般的情況下,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另一個是碰上了百年一遇的大災。
而唐僖宗兩個條件都遇上了,全國範圍內爆發了大旱災,河南省受災最重。所以在河南出現了一位牛人,這就是王仙芝。
公元875年,王仙芝等為首的上千人,於長垣揭竿而起。很快王仙芝等攻陷了濮州(今河南範縣)、曹州,並擊敗了前來鎮壓的官軍。
當時呆在曹州家中非常鬱悶的黃巢,看到了王仙芝的作為,興奮極了(《新唐書》:“巢喜亂”)。
亂世出英雄,這是無數“有誌”青年心中的口號。
黃巢無數次的乞求上蒼給自己一個機會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現在機會就擺在了他的眼前。
膽壯吃個夠,膽小吃不著。
黃巢立即把族中的兄弟子侄召集來商量,結果大家一致讚成參加起義軍,撈點實惠的。
唐末起義從此變了味道,因為黃巢等人根本不是什麼要餓死的饑民,相反他們有吃有喝非常快活,其實這場起義隻是他們一次投機而已。
黃巢與族兄弟子侄黃存、黃揆、黃思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眾數千人,響應王仙芝,各地饑餓的農民爭先加入起義軍。數月之後,這支起義軍已經達到了數萬人。
起義軍聲勢浩大,唐朝政府非常恐懼,詔令五路節度使出擊義軍。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七月,天平節度使宋威在沂州(治今山東臨沂)城下擊敗了義軍,宋威失誤,認為王仙芝被打死了(實際跑了),所以奏報賊亂已平。幾路節度使就這樣撤退了。
這給了王仙芝、黃巢一個難得的喘息機會。
王仙芝、黃巢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經過短暫休整之後,便轉戰河南,迅速攻占了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今河南郟縣)等八縣之地。接著,農民軍又攻陷了汝州(治今河南臨汝),王仙芝殺其守將,汝州刺史也被迫逃走了,王仙芝、黃巢的聲威大振,連洛陽都被震動了,這裏的官員紛紛逃跑了。
請大家注意,從此處開始,因為占領了大城市,這些所謂的起義軍已經有了底氣,這場戰爭逐漸變了味道。
王仙芝、黃巢又攻破了陽武,胃口一下子大了起來。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鄭州。
可是,鄭州可不是這麼容易打的,這裏城牆高,兵馬強。王仙芝和黃巢圍攻了幾個月都沒有打下來鄭州,這時候一個比較要命的問題來了,那就是糧食問題。
此時,這支農民軍的本性開始顯現出來,在鄭州以東的諸多州縣,都非常害怕起義軍,因為打不破鄭州,王仙芝和黃巢的手下開始縱兵搶掠。
從此,這支起義軍也幹起了殺人、防火的勾當,他們有多殘忍呢?
《新唐書》用一句話描述了當時的情形,“殘郢、複二州,所過焚剽,生人幾盡。”
這兩個州縣的百姓,基本上被屠戮殆盡,而這樣的殺戮並不是個案,在日後,這場戰爭中,所謂的起義軍已經變成了屠戮無辜百姓的巨大殺人工具。
在久攻不克鄭州的情況下,王仙芝和黃巢開始轉變戰略,把戰線南移,接連進攻申、光、廬、壽、舒、通州等地,逼近揚州,淮南節度使多次向朝廷告急。
唐朝麵對巨大的壓力,開始使出了殺手鐧,招安。
王仙芝動心了,朝廷能給自己官做,實在是不白大鬧了一場。黃巢本來也想接受招安,因為,怎麼說自己的目的達到了,當年考上了科舉也就不過如此。可是當黃巢看到了那份封官的名單時,勃然大怒,恨得牙根癢癢,因為那上麵隻有王仙芝的名字,卻沒有自己的。(《新唐書》:“巢恨賞不及己。”)
他恨得不是別的,原來朝廷隻知道有個王仙芝,卻不知道,我黃巢也是號人物。
黃巢開始質問王仙芝:“君降,獨得官,五千眾且奈何?丐我兵,無留。”然後,黃巢舉起了拳頭重重地打在了王仙芝的臉上。
本來可以平息的戰爭在黃巢的一句話和這一拳下,沒能成功。
王仙芝害怕犯了眾怒,所以沒敢接受朝廷的官職。
此時的黃巢認清了一個道理,再也不能跟著王仙芝混了,當馬仔沒有啥前途。所以此時黃巢拉出了自己的嫡係部隊,自己開始單獨跟朝廷做對了。
當然黃巢和王仙芝的合作還是比較親密的,兩個人分分合合打了很多仗。但是,王仙芝的心又動搖了,因為朝廷又對他拋來了橄欖枝,王仙芝身邊這次可沒有了麻煩的黃巢,所以非常欣然接受了官職。
可是這次朝廷可沒這麼寬容,招安是假的,是障眼法,趁著王仙芝放鬆警惕之際,官軍偷襲了王仙芝,王仙芝知道上當了大怒,遂進兵荊南,不久在黃梅兵敗戰死,手下五萬餘人被斬首。
王仙芝手下的殘餘勢力大部分歸於了黃巢。從此,黃巢總算有了出頭之日,走進了曆史的中心舞台,屬於他的時代開始了。
骷髏塔
縱觀史書,從《舊唐書》、《新唐書》再到後來的《資治通鑒》,沒有一本書說過黃巢一句好話,因為這個人確實沒有好的地方。
在人品上,他從不堅定,時不時的就像唐朝乞降,幾乎一年一次,而當唐朝為他開出不錯的價碼後,他又公然反悔。
在他的心裏,有王仙芝的例子在前,所以他不敢放下手中的武器。他隻能通過乞降的方式來為他的下一步贏取充裕的準備時間。
黃巢已經洞悉了當時的形勢,北方雖然遭遇旱災,但是北方人素來民風彪悍,士兵也頗為勇敢。所以在河南一帶活動,並不會有多大的益處,所以他把目標定在了南方。
說幹就幹,黃巢率軍南下與王仙芝舊部王重隱會和,接連攻下了虔、吉、饒、信等州。八月,黃巢軍進攻宣州,在南陵為官軍所敗,於是又進入浙東,經婺州至衢州(浙江),然後披荊斬棘,開山路七百裏,攻入福建。
福建的大城市福州危在旦夕,此時,黃巢軍中,流傳了一個口號,那就是“逢儒則肉,師必覆”,意思是說遇到儒者則殺,軍隊必然要覆滅。
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福州觀察使韋岫戰不勝,棄城而逃。
黃巢軍隊,衝進了福州,這支軍隊再也不是我們教科書裏那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抗爭的軍隊了,他們變成了一支野獸軍團。見人就殺,見房子就燒,情景可怖之極。
他們唯一放過的是崇文館校書郎黃璞家,因為這些人雖然好殺,但卻比較迷信,他們害怕殺了大儒,會遭到滅頂之災的報應。
黃巢占領福州後,又開始向動運動,包圍了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