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紅的表演秀,顛覆薛仁貴的白麵武生形象(1 / 3)

薛仁貴,一個在單田芳小說中耳熟能詳的人物,一個勇冠三軍的名將,一個在中國人口中世代相傳的英雄。他的故事非常多,如“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都記錄了他為大唐王朝立下的赫赫功勳。

可是,大家知道嗎?薛仁貴同時也是一個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兩朝創下驚人殺戮數據的將軍。他的英勇可能是唐朝的大幸,卻是外族的災難。

一個光輝的形象背後,其實是一場場充滿了血色的演出。

從零開始

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都在抱怨,工作不好找,事業不稱心,多有懷才不遇的感覺。

其實,薛仁貴也經曆過這個階段,薛仁貴原名薛禮,仁貴是他的字,他是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

薛仁貴父親早喪,自幼家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有誌氣,薛仁貴一直沒有放棄自己,堅持習文練武,刻苦努力,而且他天生臂力過人,是個天生的武將苗子。

隋末諸雄的紛爭早就結束了,唐朝武將的第一個黃金年代已經過去,薛仁貴生的晚了點,沒趕上,把舞台讓給了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這些名將。

可是,時勢造英雄,時勢沒了,英雄自然也就沒法造就了。薛仁貴在無數次的問自己,難道自己的文韜武略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嗎?

如果是在宋朝,恐怕薛仁貴一輩子都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了,還好在唐朝,幾乎每一代唐朝皇帝都會經曆幾場戰爭,有時候是去欺負人,有時候是受人欺負。

而這時,唐太宗發動了征遼東的戰爭,隨太宗皇帝平定天下的那些功臣們早就死的死,老的老,沒幾個中用的了。

所以,唐太宗以張士貴為將軍,招募勇士征遼。順腳說一下張士貴,他並不像評書裏說的是個奸臣,專門陷害薛仁貴,相反他是薛仁貴的伯樂。是他最早發現了薛仁貴,並讓他積極參加了每一場重大戰役,張士貴死後伴葬昭陵(李世民的陵墓),這說明張士貴在李世民心中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新唐書》記載,薛仁貴之所以能夠成事,他的妻子柳氏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得知唐軍征東這件事後,她比薛仁貴還要興奮,因為她知道丈夫一直期盼的機會到了。

“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

很多人都讚歎柳氏夫人多麼多麼的溫柔賢惠,善解人意啊,但就我看來,她也隻不過是個窮鄉僻壤的鄉姑,想要榮華富貴,把自己的丈夫拋向無情的戰場的女人而已。

薛仁貴純粹是在用青春賭明天,可是和大多數生活在基層的青年一樣,想要出人頭地,還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

沒有財富,沒有地位,更沒有關係網。一個這樣的青年隻能抓住所有的機會,而且要比別人做的更好,才可能博得上層的認可。

薛仁貴做到了,他成功的原因就是他很會炒作,很會作秀,就連他殺人的方法都很特別。

公元645年,唐太宗於洛陽出發出征高句麗。

高句麗,就是今天的朝鮮,正是這個地方,讓隋煬帝三度折戟,最後由於國家負擔太重,逼反了各路諸侯,最終隋朝滅亡。

唐太宗想要走隋煬帝的老路嗎?

當然不是,唐太宗有著比隋煬帝更為嚴密的部署,而且集中了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高句麗的陣營。

公元645年3月,遼東安地唐軍和高句麗的大軍發生了一場混戰,而唐將劉君邛由於冒失突進,而被高句麗軍包圍,無法脫身,眼看著劉君邛就要被高句麗軍砍成肉醬。

而此時一個唐軍的小兵,奪過一匹戰馬,搶過一條鐵槍,左右衝殺,瞬時殺出了一條血胡同來。

但是高句麗的兵見有唐朝大將被圍,怎肯輕易放手,人是越聚越多。

而這名唐軍小兵就算再有本領也決抵不過這麼多人,隻好調轉馬頭,直奔一個高句麗的將領而去。

這將領見一唐軍兵士殺來,剛要迎戰,卻沒想到薛仁貴的槍如此之快,瞬間就把他紮了個透心涼。

鮮血一下子噴灑了出來,這個小兵就是薛仁貴,他也從此開始了他的戰爭殺人秀的表演。

薛仁貴拔出腰刀,在高句麗將軍的屍身上補了一刀,把首級割下,然後把高麗將軍的首級掛在自己的馬頭上,搖搖晃晃的向高麗士兵走了過去。

高麗兵見狀大喊了一聲,做鳥獸狀逃跑。誰不害怕啊,見過殺人,沒見過這麼殺人的。

此役過後,薛禮名揚軍中,薛仁貴成功的完成了他的戰爭處子秀,成功,非常成功!

就像是通過了第一輪較量的超女一樣,薛仁貴也重新了包裝自己,從頭到尾的包裝。

而第二場演出,沒有讓薛仁貴等太久,公元645年四月,安市之戰爆發了,而這一戰的最大特點就是有重要觀眾來觀看,那就是唐太宗。

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25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

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而當時的張士貴已經把薛仁貴提拔為了前鋒將軍,隻不過還沒有正式的皇帝任命而已,不過行頭都置好了。

薛仁貴一上戰場就以一身白衣受到了所有人的重視,這就像是舞台上打得聚光燈一樣,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一個人身上。

白衣,白馬,銀甲,素戰袍,手中提了一條方天畫戟,腰挎兩張弓。這種打扮在戰場上誰都要多看兩眼,更別說是一直在尋找著武將接班人的唐太宗了。

而張士貴這位大導演,安排的薛仁貴出場的方式也太另類一點,別的將領衝鋒,後邊跟著一大幫弟兄,而薛仁貴衝鋒,誰都沒有,就他老哥一個,單騎衝陣。

朝鮮人那時比較實在,不會像曹操一樣十幾萬人楞說是八十多萬去忽悠人,要知道,在薛仁貴麵前的是絕對不“缺斤短兩”的二十五萬人的精銳高麗軍,。

可就是薛仁貴一個人,把這二十五人的大方陣攪了個地覆天翻,都說萬人敵的大將,但是那大多是在小說中。

但是正史中確有萬人敵的大將,薛仁貴就是。

《舊唐書》中明確記載了當時的情況,“(薛仁貴)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

什麼叫萬人敵,這就叫萬人敵。隨著薛仁貴的勇猛,唐軍順勢掩殺過來,頓時高麗軍亂作一團,被殺掉大半,剩下的也是連滾帶爬的退走。

李世民一陣的驚喜,“先鋒白衣者誰?”

左右說道:“他叫薛仁貴!”

戰後,李世民立即召見薛仁貴,賜馬二匹,絹四十匹,奴隸十人,並提拔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一個身無任何官職的小兵一下子平步青雲。

後來,唐軍還是犯了隋朝的老毛病,輕敵大意,安市城久攻不下。

原因就是唐將李績放了一句狠話,打下了安市,我要屠城。

乖乖,那高麗的百姓還不玩命的守城。所以,安市打了很長時間,都沒有被攻陷。後值冬天大雪,唐軍糧草不濟,沒有辦法,隻好撤退。

說實話,這本來就是一場侵略戰爭,不給外族以生存空間,讓外夷臣服,一直都是隋唐君主的外交政策。這也注定了他們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而無論是隋朝還是唐朝,最終的滅亡都和這些少數民族的反抗有著直接的關係。

雖然遼東之戰算不上成功,但是李世民的心情還是不錯的,因為他見到了薛仁貴,他說了一句曆史上非常有名的話,“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這是一句非常關鍵的評價,說明薛仁貴的炒作和包裝成功了,和超女一樣,薛仁貴靠的是什麼。

運氣、才能、勇敢,都有點。

而更多的是狠毒,他必須狠下心來,去殺掉更多的人,才能夠把自己的地位提高。

薛仁貴回到首都後,被提升為右領軍中郎將,從此他開始了他光輝且血腥的人生之路。

薛仁貴的二年級

回到中原以後,薛仁貴把在家裏的妻子柳氏接來,柳氏看到丈夫,笑嘻嘻的說,我知道你能行。

而之後,薛仁貴並沒有被委以邊關將軍的重任,而是統領宮廷禁衛軍被派駐紮玄武門,宮廷禁衛軍雖不是職位特別高的官,但是想想像秦叔寶、尉遲恭這樣的名將,也曾經客串過這個角色(門神的由來),薛仁貴很滿足,少了邊關的風沙摧殘,其實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