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令薛仁貴鬱悶的是,唐太宗去世了,時間是公元650年,這就意味著,薛仁貴在皇帝那裏的印象分,全部被抹殺,誰知道新任的高宗皇帝認不認識自己。
而這位唐高宗李治是個有名的窩囊廢,他是因為太子李承乾和皇四子李泰為了爭皇位,結果兩敗俱傷,李世民心灰意懶就把皇位傳給了最沒本事的李治,李治別說戰場了,連打架都沒看見過,要他認可自己的功績比什麼都難啊。
而薛仁貴的特長就是殺人,打仗,在這皇宮裏哪有那些表現的機會啊?
薛仁貴後悔啊,後悔當時沒有申請去邊關吹吹風沙。
但是命運對於薛仁貴格外的垂青,雖然沒有仗打,但是薛仁貴仍舊有機會表現了自己。
公元654年,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爆發。水衝至玄武門,保護皇帝的人見大水來襲,全都棄門而逃。
薛仁貴很憤怒,說:“安有天子有急,輒敢懼死?”
然後薛仁貴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以救高宗。很成功,唐高宗被救了。
高宗感其恩,說:“多虧靠了你,我才沒有被水溺死,我才知道這世上有忠臣啊。”(《舊唐書》:“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
根據記載,這次山洪附近死了幾千人。雖然高宗的處境未必如此緊急,但是薛仁貴讓唐高宗看見了一個對大唐王朝忠心耿耿的薛仁貴,唐高宗最終把最危險且最關鍵的任務都交給了薛仁貴。
薛仁貴的仕途二年級學業,成績優秀,很快他的人生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東征西討為哪般?
看慣了粗淺的曆史教材的人,總會對唐朝和宋朝有這樣一種印象,唐朝老愛去欺負人,而宋朝總受別人欺負。
可是如果看過正史記載的話,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其實是唐朝總被人欺負,宋朝總在欺負人。
但是,為什麼唐朝卻要比宋朝的戰績輝煌呢?
其實說白了,還是兩個朝代對於武將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唐朝每一代皇帝,都出現了超級名將,而宋朝的超級名將都在重文輕武的抑製中消沉了下去。
薛仁貴是幸運的,他生在了唐朝,薛仁貴每次戰爭的出色表演都讓他贏得了喝彩之聲,但是很明顯這是血腥暴力,外加些花邊零碎。
公元658年,已入不惑之年的薛仁貴,終於開始統軍,而這一次他還是把目標對準了高麗。
這一次沒有禦駕親征,沒有先前的聲勢浩大,在這樣的秀場上,想讓遠在長安的唐高宗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必須用數字說明。
薛仁貴率眾一舉攻克赤烽鎮,斬首四百級,俘虜一百餘人。
同年6月,高麗派遣大將豆方婁率軍三萬人迎戰唐軍,被薛仁貴擊敗,斬首三千級。
大多數,史學研究者並沒有注意這些簡單的數字,仔細看看,會有什麼發現呢?
如果還沒看出蹊蹺,請對比下邊的史料。
《舊唐書.薛仁貴列傳》:“顯慶二年,詔仁貴副於遼東經略,破高麗於貴端城,斬首三千級。”
《舊唐書.薛仁貴列傳》:“仁貴橫擊之,賊眾大敗,斬首五萬餘級。……比至烏海,吐蕃二十餘萬悉眾來救。”
《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的薛仁貴在這兩次戰役中斬首的人都是整數,而在這兩本書中其他方麵記錄的人數的後麵都有個“餘”字,顯然是虛數,並非實數。
所以說被殺的數字是有問題的,哪這麼好殺人就殺了個整數出來,而且還接連兩次殺了個整數。
這隻能說明薛仁貴殺的人很可能是投降的士兵,或者他殺害了許多投降的人充數,為的就是給唐高宗報告一份漂亮的數據。很顯然,薛仁貴在現在完全可以做一位稱職的會計師,把賬做的漂亮。
這是一場十足的政治秀、軍事秀。
三箭定天山,真的是隻用了三箭嗎?
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關來。
這句名句,簡直就是薛仁貴傳奇的一個頂峰。
公元662年 ,回紇鐵勒聯合九個部落聯盟對唐朝邊境發起了騷擾性進攻。
唐高宗隻有一個薛仁貴可用,但是薛仁貴已經年入中年,是否還有當年的朝氣,是一個未知數。
所以,唐高宗故意用激將法來刺激了一下這位將軍。
“古善射有穿七劄者,卿試以五甲射焉。”
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隻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心說這家夥還真行,於是放下心來,取了一身上好的鎧甲賞賜給了薛仁貴。 薛仁貴出發了,回紇得知唐軍將至,便聚兵10餘萬人,憑借天山(今蒙古杭愛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
公元662年三月,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既然是戰爭秀的高手,薛仁貴又在戰場上給回紇兵演了一把絕技。
他抽出三支箭,連續發射,隻聽回紇陣營三聲慘叫,敵人三員大將,落馬而亡。
這門獨門絕技,薛仁貴以前沒用過,所以誰都不知道,回紇兵一見立即混亂,他們腦中都在想一個問題,薛仁貴下一個該射誰了?
很顯然回紇兵腦子不太好使,用弓箭一個個射太慢了,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回紇兵這時腦子才琢磨過味道來。
打不過,投降吧,大部分回紇兵放下了武器,我們投降。
以上就是三箭定天山的故事,評書裏,正史中都記述的差不多。
但是我們隻注意了薛仁貴的神奇,而沒有注意薛仁貴後麵所作的事情。
薛仁貴隨即命令將投降的回紇兵全部就地活埋,以除後患。(《舊唐書》:“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而這件事情不僅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在蒙古杭愛山還有坑殺遺跡的存世,不得抵賴。
而這次戰役也並沒有使回紇兵服氣,鐵勒的思結、多覽葛等部落本來要投降,但是唐軍主將鄭仁泰不接受,反而出兵捕獲了對方的家屬,賞賜給部下,這些部落隻好逃亡。
鄭仁泰派兵追趕,不但沒有找到敵軍,還因為缺乏糧草,損失了許多兵員,最後沒有辦法堅持,隻好撤兵,對於回紇一戰並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
而此時薛仁貴也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鄭仁泰搶來的鐵勒貴族中,他選了一位漂亮的小姐,當成了小老婆。
臨陣取妻,這在古代那是要殺頭的大罪,一回到朝廷,部隊的許多將領都遭到朝臣的彈劾,唐高宗以薛仁貴功過相抵,未加追究。
以上才是三箭定天山的真相,“戰士長歌入關來”怕是隻是唐軍截獲美女,可以任意消遣的一種心態罷了。
血洗高句麗
對於任何一個弱小的民族,都有權利生存下去,並且都有權利獲得自己生存的一方土地,高麗也有這樣的權利。
而隋唐兩朝對於高句麗的戰爭是明晃晃的侵略,絕無正義可言。
但是,隋煬帝也好,唐太宗也罷,都沒有在高麗軍身上占得任何便宜,隋煬帝三征遼東,鬧了亡國身敗,李世民對於高麗,也隻是一聲歎息,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可是以懦弱形象出現在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卻辦到了他的父親,姨老爺(隋煬帝是李家的姻親),沒有辦到的事情。
因為唐高宗有薛仁貴,而薛仁貴有其他武將身上不具備的東西,那就是他夠狠,戰爭在他手中就是一場表演秀,每一次登台都應該有更為驚豔的表演才是。
公元666年九月,薛仁貴統兵出征高句麗。
同年十二月,唐高宗命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郝處俊為副大總管,契苾何力、龐同善亦為副大總管並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亦受李績節度,諸路合擊高麗。征調河北諸州縣的全部租賦以供遼東軍用。
公元667年,李績兵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鎮守,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但是剛過幾天,高麗總頭領泉男建率大軍夜襲新城,眼看著新城就將再一次落到高麗軍的手中時,神兵天降了,薛仁貴殺到了。
大唐和高麗應該永遠記住這一刻,唐朝銘記是因為從這時起高麗變成了大唐的版圖,高麗卻是因為這是一場驚天殺戮。
薛仁貴率軍狂奔而到把處於劣勢的形式瞬間扭轉過來,倒過來斬殺敵人數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圍。
同年十月 ,龐同善繼續進攻,在金山路上遇到高麗大軍10多萬人,被打的落荒回逃,高麗軍追的興起,又是薛仁貴率本部兵馬從斜刺裏衝殺出來,將敵人大軍攔腰截斷,敵軍大亂,薛仁貴領兵奮力殺敵,此戰殺的昏天暗地,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將是決定兩國國運的大比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