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北伐抗金戰爭(2 / 2)

紹興九年(1139年)七八月間,金朝內部發生內訌,主張同南宋議和的撻懶,被金朝以謀反罪處死,對宋戰爭的急先鋒金兀術掌握了軍權。他立即撕毀與南宋訂立的“和議”,並於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分兵兩路向陝西和河南大舉進攻,在很快奪回了河南、陝西之後,又率大軍向淮南大舉進攻。這時宋高宗又慌了手腳,急忙下詔讓已經辭官在家守母喪的嶽飛從襄陽出擊,牽製向淮南及陝西進攻的金兵,並“圖複京師(開封)”。但是進攻淮南的金兵卻在順昌(今安徽阜陽)遭到劉祜所率原“八字軍”的沉重打擊,金兀術不得不撤回開封。嶽飛卻認為機不可失,大舉北上,向中原進軍,分別收複鄭州、西京洛陽(今河南洛陽)等地區,並派遣梁興等深入黃河以北,襲擾金軍後方。金兀術乘嶽家軍兵力分散之機,親率精銳騎兵15000人向嶽家軍指揮中心——郾城(今屬河南)發動進攻。

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金兀術率部在郾城與嶽家軍對陣,嶽飛令其子嶽雲率輕騎攻人敵陣,往來衝殺,金軍出動重鎧騎兵“鐵浮屠”作正麵進攻,另以騎兵為左右翼,號稱“拐子馬”配合作戰。嶽飛遣其嶽家軍和義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紮刀、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嶽家軍中的勇將楊再興,突人敵陣,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軍大敗。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銳部隊之間的一次大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沉重打擊。接著嶽家軍又在穎昌府打得金兀術狼狽逃竄,並一直追擊金兀術到距汴京僅45裏之遙的朱仙鎮。這時黃河南北許多堅持鬥爭的義軍,都打著嶽家軍的旗號響應嶽飛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轉入局部反擊。抗金鬥爭呈現一派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是時,嶽飛喜極,對其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金軍驚呼“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金兀術曾準備撤離開封,到河北以避嶽家軍的兵鋒。

嶽飛根據中原戰場的大好形勢,向高宗上書提出全線進攻,渡河以光複失地的要求。然而宋高宗所求的隻是抵擋住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為金的屬國就已心滿意足了。所以不僅不同意嶽飛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軍班師,使嶽家軍處於孤軍無援的境地,接著又連發十二道金牌,強令嶽飛退兵,嶽飛悲憤惋惜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後無可奈何地下令班師,班師路上,民遮馬慟哭……哭聲震野。嶽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

宋高宗、秦檜強令嶽飛班師後,為了掃清向金人議和的障礙,先後解除了嶽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然後向金乞和。而這時金兀術攻打淮西又連敗於宋軍,終於使他認識到對宋戰爭已不可能用武力取勝,也表示願意與南宋議和,於是雙方開始了緊張的和議活動。宋高宗和秦檜見和議可成,像嶽飛這樣的良將不僅不再需要,還有礙於投降活動,加之金兀術害怕嶽飛反對和議,也派人授意秦檜害死嶽飛。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嶽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此後宋金雙方終於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並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劃歸金朝。這個和議因是在紹興年間簽訂,故被稱作“紹興和議”。紹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加緊了迫害嶽飛的活動。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1142年),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父子及張憲殺害,當時嶽飛年僅39歲,嶽雲年僅23歲,嶽飛臨刑前在獄案上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表示了對投降派的最後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