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北伐抗金戰爭(1 / 2)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後妃、宗室俘虜北去,當時宋朝嫡親宗室中隻有在河北組織兵馬的康王趙構和哲宗的廢後孟氏幸免於難。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是為宋高宗。曆史上把高宗即位後的宋朝稱為南宋(1127~1279年),首都後來定在臨安(即杭州)。

趙構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所信用並重用的人大多是投降派和主張逃跑的人。為了籠絡人心,他曾一度起用因組織開封保衛戰而聲望很高的李綱擔任宰相。不久因李綱堅決主戰,不符合他的苟安議和的意願,隻讓李綱擔任了75天的宰相,就罷了李綱的官。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趙構聽說金朝以傀儡張邦昌被廢為借口,再次南侵抵達河陽,也不問消息是否確實,立即南逃。十月底逃到揚州。十二月金朝分兵三路南下。完顏宗輔率東路金軍自滄州渡河,進攻山東,完顏宗翰率中路金軍自河陽渡河,直攻河南,西路金軍由完顏宗望所屬的婁室率領,進攻陝西。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軍奔襲揚州,宋高宗倉皇出逃,經鎮江府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趙構又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至明州(今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軍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臨安府。

嶽飛(1103~1142年),字鵬舉,河北西路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家,家貧好學,尤好兵法、弓弩。北宋末年從軍參加征遼戰爭。南宋初他曾作為河北招撫司的下級將校,隨王彥渡過黃河在河北一帶抗金。離開王彥後,又投到東京留守宗澤的麾下參加開封保衛戰,為宗澤所賞識。宗澤死後,嶽飛隨軍南下,轉戰於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等地,在抗金戰爭中屢次立功。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術率軍自臨安府沿運河北撤,嶽飛率軍伏擊北撤之金兵,收複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這時的嶽飛,已經經曆了大小200餘戰,因英勇善戰,聲譽日高。紹興二年(1132年),他剛30歲的時候,已經成了守衛長江中遊的主帥。

紹興四年(1134年),嶽飛奉命揮師北伐,自鄂州(今湖北武昌)趨襄陽(今湖北襄樊),向偽齊政權的守軍發起猛烈進攻,僅用二三個月的時間就按照預定計劃收複襄陽、郢州(今湖北鍾祥)、隨州(今湖北隨縣)、鄧州(今河南鄧縣)、唐州(今河南唐詞)、信陽(今河南信陽)等六郡之地。這是南宋建立政權以來第一次收複大片失地。嶽飛被封為節度使,成為南宋大將中最年輕有為的一員。他所率領的“嶽家軍”因紀律嚴明,戰功顯赫,深受人民愛戴,成了南宋抗金鬥爭的一支中流砥柱。

由於南宋軍民的英勇鬥爭,到建炎四年(1140年)時,宋金雙方力量對比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先是韓世忠在黃天蕩(今江蘇南京東北)一帶大敗金兀術;在陝西戰場吳、吳磷兄弟亦給金兀術以沉重打擊,並迫使他放棄由陝進入四川的打算;在荊湖一線嶽飛重創偽齊收複襄陽六州郡,使西北戰場的防線同兩淮戰線的聯係保持暢通,南宋的防禦力量得到加強。宋金戰場的形勢,已經向有利於南宋方麵轉化,金兵的軍事逐漸在消失,就連金人自己也認識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因此,金朝內部掌握實權的撻懶一派主張將偽齊管轄的河南、陝西劃歸南宋,以此換取南宋的臣服,決定同南宋議和。這個消息傳到南宋,宋高宗喜出望外,認為多年盼望的“和議”又有了希望。

宋高宗、秦檜的投降求和,激起南宋抗戰將士的強烈反對,嶽飛不僅沒有按慣例向宋高宗敬獻賀表,反而上表對宋高宗說“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幽雲,終欲複仇而報國,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稱藩”,從根本上否定了這次求和協議。嶽飛這種堅決反對“和議”的態度。使宋高宗甚為惱怒,更為秦檜所切齒,從此被宋高宗和秦檜視為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