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七國叛亂之戰(1 / 2)

景帝三年(前154年),漢景帝采納晁錯削藩之策。在他著手削除吳、楚、趙等國的部分封地時,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印、濟南王劉辟光、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等7個劉姓諸侯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公開舉兵反叛——這便是曆史上的“七國之亂”。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為鞏固統治,借清除叛亂,殺掉在楚漢戰爭時期分封的異姓諸王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時,他又認為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封王屏藩護衛,於是大封劉氏子弟為王,賦予他們許多軍政和經濟特權。當時諸王年幼,封地權力還小,尚未構成對朝廷的威脅。但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各同姓王國也都民富國強,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其中有的同姓王心懷異誌,企圖推翻朝廷自己做皇帝。

早在文帝時,賈誼、晁錯等有識之士就曾向朝廷建議削弱藩王的勢力,但這一建議沒有被真正實施。

景帝即位以後,諸王國的勢力發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景帝接受禦史大夫晁錯的建議,繼續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減楚、趙及膠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再次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乘機糾合楚王、膠西王、齊王、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趙王等各王國,準備進行武力反叛。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奪吳會稽、豫章兩郡,吳王便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首先起兵,並派人通知閩越、東越出兵相助。但由於齊王悔約背盟、濟北王為其部下劫持不得發兵,故實際參加叛亂的僅為七國。一場史稱為七國之亂的反對統一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吳王反漢後,先殺盡朝廷在自己封國內所委任的官吏,然後聚集親信,商議進兵之策。大將軍田祿伯請求率兵5萬,循江淮而上,占領淮南和長沙,入武關直搗長安,吳王惟恐大權旁落,拒絕了這一建議。青年將領桓將軍建議揮軍急速西進,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搶占洛陽的軍械庫和敖倉的糧庫。並憑借洛、滎山河之險,會合諸侯。這樣,即使不能西取長安,也占據了奪取天下的有利地勢。但這一正確主張也遭拒絕。

吳王親率20萬軍隊從廣陵出發,北渡淮河,會合楚兵,並力向梁進攻。在渡淮河時,一麵派兵襲占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麵遍告諸侯,提出以諸王國的軍隊分東、南、北三個方向合擊關中,吳楚主力先占滎陽,與齊趙軍會師,攻占長安。

景帝在獲悉七王叛亂後,先采取姑息政策,聽信讒言,誤殺晁錯,並恢複諸王封地,企圖以此平息戰亂。直到這一政策失敗後,才決心迎擊叛軍,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統率36將軍東攻吳楚。

周亞夫,西漢名將,沛縣(今江蘇)人,漢初大將周勃次子,襲父爵為絳侯。周亞夫從小喜讀兵書,精通兵法,為人耿直、剛毅而又謙虛謹慎。

漢文帝六年(前158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文帝命宗正劉禮為將軍,屯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河內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守細柳(今陝西鹹陽西南)。三軍警備,以防匈奴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