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自己打好這份工:贏在職場的驅動力(2 / 3)

在電器商行工作後,翁佑將工作視為提升自身能力的最好途徑,以“為自己打好這份工”的態度努力工作,做好每一件事。僅僅過了一年的時間,翁佑各方麵的工作能力就有了較大的提高。老板覺得他精明聰慧,能力又非常強,就經常派他出門收舊賬,讓他開始插手財務管理方麵的一些事。翁佑將老板指派的這份工作當成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沒過多久,他對財務方麵的知識就有了更多的了解,能夠熟練地辦理各種業務了。

在電器商行這三年中,翁佑始終在為自己打好這份工,不僅顯著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為後來成為著名的“電扇大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翁佑說:“當時,是這份(電器商行)工作培養了我的經營管理能力,沒有在這段打工的經曆,我是無法取得現在的成績的。”每個人都希望職業發展蒸蒸日上,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當然前提是你能夠打好這份工,不斷接受新崗位和新任務的挑戰,不斷地解決工作中的新問題,向上司和老板展示自己能夠打好這份工的才幹。

通過工作獲得報酬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們不能隻看到這一點,而要工作中讓自己變得物有所值。為公司不斷做出貢獻、創造價值,在此過程中你也會發揮出自己的最大潛能。將標準和業績提高的同時,你的能力和經驗也將得到顯著提升,並得到更多的學習和發展機會。當薪水不再是唯一的工作追求時,我們才能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為將來積累足夠的資本。

每一份工作或者每一個工作環境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但是其中都會給你很多寶貴的經驗和資源,諸如自我成長的喜悅或陣痛、默契的工作夥伴等,這些都可以幫助你在今後的工作中幹得更好、幹出成就。隻有當我們不僅僅把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時,才能為自己將工作做好和做精,在平凡的崗位上走向傑出,為自己打好這份工。

想要滿足生活基本所需,我們需要為自己打好這份工;想要生活過得更好,我們需要為自己打好這份工;想要獲得高薪高位,我們需要為自己打好這份工;如果想讓人生過得有意義,我們更需要為自己打好這份工。

沒有一個崗位是量身定做的

遇到一份好工作,要全力以赴地工作,以感恩惜福;遇到一份不理想的工作,也要全力以赴地工作,在工作中磨練自己的技藝,讓自己有所得。沒有一項工作、一個崗位是為誰量身定做的,如果你暫時不能改變工作和崗位本身,那麼就該學著改變自己。

為自己打好這份工,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主動適應崗位,而不能一味抱怨崗位。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一項工作是為誰量身定做的,如果你不能改變工作本身,那麼就該學著改變自己。”

錢小美畢業於一所名牌大學,學的專業是美術設計。大學畢業後,她被一家廣告公司錄用。上班第一天,部門經理找她談話,錢小美一開口就要求給自己安排一個專業對口的崗位,說那樣更能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公司創造價值。而部門經理顯然有自己的想法,他以公司其他崗位更需要人手為理由,把錢小美負責文案策劃工作。

一開始,錢小美非常不開心,因為她的第一個要求就被領導拒絕了,丟麵子倒是其次的,更主要的是她根本就不喜歡做文案策劃。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自己能幹得好嗎?

在做文案策劃之後,她很快就停止了抱怨,開始以“為自己打好這份工”的態度對待這份工作,並且也想通了: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不是更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嗎?人總是要積極地去適應工作,因為沒有一份工作天生是為你一個人量身定做的。

幾個月後,錢小美的一份文案策劃被一位大客戶看重,為公司贏得了一份大合同,她也因此得到了部門經理的賞識和青睞。

有句話說得好:“遇到一份好工作,要全力以赴地工作,以感恩惜福;遇到一份不理想的工作,也要全力以赴地工作,在工作中磨練自己的技藝,讓自己有所得。”

也就是說,任何工作都值得我們去珍惜,它不僅給予我們賴以生活的經濟基礎,而且還鍛煉了我們的能力和意誌力,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好。

一個瞧不起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人,也一定瞧不起自己的人生,這種痛苦的自暴自棄的負能量,會導致你整天處於漠然或抱怨之中,工作自然也就幹不好,成就事業自然難上加難。

在其位必盡責,做好本職工作,這是最基本的職業素質,具有這種素質的員工無論處於一個什麼樣是崗位上,他們都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俗話說:“幹一行,愛一行。”即使有時我們可能找不到自己最喜愛的工作,但依舊可以將手頭的工作、現有的崗位當成一種鋪墊和積累,用虔誠的心態和行動去對待。

很多人認為,公務員、外企白領、事業單位職務和銀行職員等工作才稱得上是讓人滿意的職位,既有麵子也有裏子,因此,他們寧願放棄已有的能使自己得到鍛煉的機會,去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爭這為數不多的職位。現實地講,能夠獲得這些職位的人畢竟是少數,當自己的硬件和軟件條件都不具足時,為自己打好這份工才是提升自己的“王道”。

熱愛本職工作,是幹好工作的前提。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屬於自己的工作,你才能為自己打好這份工。當你抱著“為自己打好這份工”的態度做事,很快就能適應陌生的甚至有些抵觸的崗位。想在工作中站穩腳跟,幹出成績,隻能從當前的崗位做起。為了打好這份工,隨時調整和改變自己,我們就能為自己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越是為打好這份工而主動適應工作的人,做出成績的可能性就越大。當我們將心思放在崗位上,逐漸調整好心態,就能在崗位中做出成績,讓自己閃光,讓自己變得更好。

為自己打好這份工,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著名學者科爾頓說過:“人生中隻有一種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那就是對工作的追求。”當我們心中有了對工作和崗位的責任,能夠去適應它、鑽研它的時候,我們就能擁有一個最佳的工作狀態,就能精力旺盛地投入到工作中。為自己打好這份工,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最終就能成就你自己。

“先問問你能夠為公司做些什麼”

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關係,與公民和國家間的關係是一樣的。在企業裏,我們最需要捫心自問的是:“不要問自己能從公司得到什麼,先問問自己能為公司做些什麼”。抱持這樣的態度,我們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為自己打好這份工。

1961年,約翰?肯尼迪總統在他的總統就職演講中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這句話在當時激勵了無數美國人獻身於國家的發展建設之中,也成為肯尼迪總統的傳世名言。

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關係,與公民和國家間的關係其實是一樣的。在企業中,我們最需要捫心自問的是:“不要問自己能從公司得到什麼,先問問你能為公司做些什麼”。隻有抱持這樣的態度,我們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為自己打好這份工,在全力付出的同時不斷提升,使自己和企業之間實現雙贏。

著名學者林清玄曾經這樣說:“珍惜世界,先學習在社會這壺茶裏,做一片茶葉!”為什麼要做一片茶葉?看過泡茶的都知道,一杯好茶離不開一片片的茶葉,經過沸水的衝泡,原本毫不起眼的茶葉就變成了令人回味無窮的茶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茶葉付出了自己的精華,衍生出滿杯的清香,這才有了整杯茶的回味無窮。

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也如同一杯茶水,每個人在企業中都是“一片茶葉”。我們期望著自己能夠獲得企業的認同,能夠從企業身上得到更多,但是前提是:我們必須如茶葉一般,首先泡出自己的味道和價值,這樣才能讓自己得到應得的回報。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時常能看到一些人,在工作之前總是向上司或者老板詢問自己能夠得到什麼,完成工作之後有什麼獎勵。他們習慣了在工作中索取,習慣於隻關心自己的利益,習慣於從企業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卻從來沒問過自己:“我能為老板和公司提供些什麼?我能為同事做些什麼?我能為下屬做些什麼?”他們錯誤地認為,在公司的一切所得都是合情合理的;他們在抱怨公司給予太少的同時,卻不曾思考自己為什麼得不到更多。時間久了,不滿會導致抱怨,而抱怨所引發的結果就是對工作消極怠慢,最終讓自己失去職業競爭力,淪為平庸之人。

假如一個員工總是想著“自己能夠得到什麼”,從來不去想“自己能為公司做些什麼”,久而久之他將不願意在工作中努力付出,繼而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工作,導致業績不好不壞,工作積極性嚴重受挫。很多時候,隻有那些為自己打好這份工、主動了解崗位和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做出更合乎公司要求的事情,才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效益。

1978年,有個叫弗蘭克的美國小夥子,去芝加哥尋求出路。弗蘭克初到芝加哥,很長時間都沒能找到一份工作,沒辦法隻有買把鞋刷給路人擦皮鞋為生。

半年後,弗蘭克憑借之前擦皮鞋的經驗,進入一家知名的製鞋公司,慢慢地他發現這家製鞋公司的樣板不夠好、缺少流行和時尚的設計,於是他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事,開始主動學習鞋子的設計。當知情者嘲笑他“異想天開”的時候,弗蘭克不以為意,更加堅定地為自己打好這份工,從滿足公司的需要入手,為設計一款好板型的鞋子而努力。後來,他設計的一款鞋子被市場廣泛認可,也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效益,因此從普通的製鞋工晉升為設計部主管,並最終成為著名的鞋子設計師。

另一個叫斯科特的年輕人,與弗蘭克同時進入這家製鞋公司實習,但是他從進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隻是悶頭做事、機械地幹活,從來沒有想過公司需要什麼。於是,斯科特到最後都隻是一個普通的製鞋工。

弗蘭克在為自己打好這份工,他的工作滿足了公司的需要,從而獲得了升職;斯科特隻是在為老板和薪水打工,工作僅僅停留在“及格”初級階段,因此職業發展止步不前。當給予公司的越多,我們獲得的也就越多,被別人替代的幾率將會越小。

工作時不要總想著自己付出了多少,而要先想到你的付出讓企業獲益了多少。隻有這樣去想,你才有機會從崗位中脫穎而出,成為工作中最大的受益者。

請拿出最有說服力的加薪理由

如果隻是為了心裏舒服、嘴巴痛快而抱怨薪水,而沒有搞清楚自己在為誰打工,你的工作將很難幹得出色,加薪也將隻是一句空談。我的能力是否匹配所得的薪酬?我能否拿得出最有說服力的加薪理由?你將如何用實際行動回答這兩個問題呢?

某公司有一位員工,他在公司幹了八年,薪水卻始終原地踏步。看到一些沒有他資曆老的同事都獲得升職或加薪,他的心裏很不平衡。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內心的鬱悶,去找老板訴苦。老板對他說:“你確實在公司待了八年,但是你的實際工作能力卻不如隻入行三年的人。既然你隻是新手的水平,薪資待遇也隻能如此。”

顯而易見,這個人浪費了八年的寶貴時光,除了每個月得到固定的薪水和有限的獎金外,其他方麵一無所獲。也許這個老板對他的評價有些苛刻,但是仔細想想: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這個人能忍受八年的低薪和內心的鬱悶而沒有提出加薪,恰恰說明他沒有拿得出手的業績,沒有最有說服力的加薪理由。如果是老板和這家公司有問題,他大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而實際上他卻沒有,因為他的內心也覺得自己能力平平,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會得到其他人的認可。換句話說,他在這八年裏從來沒有為自己打好這份工,也沒有怎麼想過如何才能幹好工作,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