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初年,朝廷推行嚴刑峻法,這對緩和階級矛盾、恢複生產十分不利,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後來唐太宗大力主張以德治民,施仁寬政。他曾說:
“人命至關重要,死了就不能再複活,所以運用刑罰一定要寬簡,要謹慎。”從這種觀點出發,唐太宗主張在執行死刑前,先由九卿討論犯人的罪行,再經過五次呈報審議,才能執行,嚴禁草菅人命。與此同時,他深信人心是善良的,可以改惡從善。
貞觀六年,唐太宗親自查閱死刑案件,從案例中深深感到死刑慘痛,於是下令把全國的死刑犯全部暫時釋放,讓他們回到家鄉從事春耕,約定第二年秋天返回長安報到。第二年九月,全部二百九十名犯人果然都返回了,唐太宗便下令將他們全部赦免。
唐太宗施行仁治和獎賞也嚴格按照法度進行。魏征原來是太子建成手下的官員,他曾經勸建成早點殺掉太宗,以奪取皇位。玄武門事變之後,唐太宗看重魏征的才能而任用他。
後來魏征對太宗忠心耿耿,並且敢於當麵提意見。有一次,唐太宗想打破規規,征召十八歲以上的男子當壯丁。魏征認為這樣做違反了二十一歲的人中征壯丁的製度,對太宗說:“陛下即位幾個月了,已幾次失信於民,這難道能說是以誠信治國嗎?”
唐太宗認為魏征的話有道理,獎給他一隻金甕,並下令按以前的製度征兵。
唐太宗也是執法典範。貞觀十七年,太宗的姐姐長廣公主之子趙節參與謀害公主的後夫,楊師道是當朝宰相之一,暗中為趙節說情。太宗知道後,殺了趙節,將楊師道降職為吏部尚書,然後才去向長廣公主處解釋。這一做法在朝廷中受到了廣泛讚譽。
評析
雙管齊下是掌權者恩威並施的常用謀略,意指同時采用兩種方法處理一件事,兩件事情同時進行,這是為了把事情處理得更好,保證掌權者的利益不受損失。仁法相施,剛柔相濟,軟硬兼施,都是“雙管齊下”的最好注腳。
雙管齊下自然需要精明的頭腦,充分的信心。對方法的選擇尤其要獨具匠心。經常可以收到奇效的是以相反的方式去處理,比如說以德報怨,唐太宗對待魏征就是如此;比如說以賞代罰,唐太宗對待死犯是如此。
比起一箭雙雕來,雙管齊下所下的工夫要大得多,因此需要慎密地考慮,小心地行事。顧此失彼是大忌,否則無法體現“雙”的意義。但是,不是不可以有主次之分,或以剛為主,或以柔為主,或以賞為主,或以罰為主,都要依目的而定,而不能隨心所欲。
成功的雙管齊下,是掌權者的一門領導藝術。
3.消嫌同心,亂世亂軍不能亂心
劉秀起義不久,率軍來到河北,這時他的勢力很弱,而河北正處於群雄並立、相互爭奪的態勢。其中占據邯鄲的王郎兵力強盛,聲勢大大超過劉秀。他以十萬金錢的價格來懸賞捉拿劉秀,在與劉軍的正麵交鋒中,多次打敗劉軍。但劉秀有勇有謀,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最後終於反敗為勝,消滅了王郎。
攻占邯鄲後,漢兵從王郎府邸中搜出大批檔案,其中包括大量信件,有幾千封,其中有劉秀的部下當初暗地裏與王郎來往的物證。士兵帶著這些信件送到劉秀處,請他定奪。劉秀一眼也不看,下令當場焚毀,說:“不要讓這些信使我們內部發生隔閡。我寬待他們,誰的心都是肉做的,懷過二心的人就會一心一意地跟隨我了。”
這同樣的事情在東漢末又重演一次。這次主角是曹操。曹操與袁紹在河北交戰,一次戰役後,曹兵繳獲袁紹大批文件,其中發現不少是曹操部下與袁紹暗中來往的信件。這下把柄在握,有人請求曹操說:“我們應該乘此追出內奸,否則事情會很不利。”
曹操卻下令把這些重要的信件全部燒掉。他對眾人說:“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當時袁紹兵多將廣,聲勢浩大,看起來很是一支勁旅。而我軍勢力微弱,地盤不穩,的確不能給人必勝的信心。這種敵強我弱、勝負未分的時候,連我本人都搞不清自己能否得以保全性命,何況各位將領呢?這是難免的。人有求生的本能,有些膽小的人給自己尋條後路,暗中跟袁紹通聲氣,算不得什麼大事,不必追究了。”信件終於全數被燒掉,很多人對曹操敬佩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
評析
權謀者,禦人有術,領導有方。臣下心亂必不同力,部屬二心必定謀反。如劉秀、曹操等大謀略家豈不知之。於是消嫌同心去其二心,使下屬同心齊力,使權力穩如磐石。這即是權謀之計,也是領導之策,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4.秉要執本,丙吉問牛不問人
暮春的一天,漢宣帝的丞相丙吉帶著幾個隨從,坐著馬車外出辦事。
馬車正在長安大街上行駛,前麵的道路卻被堵塞了。原來,剛才有一群人在這裏鬥毆,不僅打傷了好幾個,而且還有一兩個人倒在地上起不來了。眾人一見鬧出了人命,驚慌不已,議論紛紛,都不知怎麼辦才好,以致見到丞相的車來了也沒來得及回避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