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用權:見機運謀(1 / 3)

一朝權力在手,如何行使,實在是大有學問,大有謀略。

權力都是來之不易的,或煞費苦心,或生死拚殺,或良機巧遇,或貴人相助,有權豈肯拱手讓出。於是運謀施計掌權用權:以加官進爵而籠絡人心;以仁法兼施而恩威並施;以秉要執本而舉重若輕;以雙管齊下而寬猛相濟。消嫌同心,禦人有術,操權伏勢,領導有方。

用權之謀,在於善用權勢之威,在於會使領導之術,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有權不用;安撫人心,上下貫通,惟此運用權力方可長治久安。

1.賞賜籠絡:楚漢相爭劉邦勝

在楚漢相爭這場大戰中,項羽和劉邦這對立的雙方,在力量的對比上其實是很不平衡的。項羽無論就個人的勇猛威武、名望的影響力、士卒的精銳、戰功的卓著,都遠遠超過了劉邦,可是,最後卻敗在劉邦的手下,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官爵的封賞上,沒有劉邦的手段高明。

韓信是劉邦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可以說,沒有韓信,便沒有劉邦的江山,而韓信原來卻是項羽的部下,他為什麼要棄項而歸劉邦?他在同劉邦談到項羽時曾說過一段話:“項羽這個人,威風凜凜,他一發起怒來,誰也不敢再吭一聲。可是,他不能發揮其他良將的作用,這隻不過是個匹夫之勇罷了。他對人也恭敬慈愛;同人說起話來,平易近人,如拉家常;誰要是有了疾病,他會急得流淚,將自己的飲食送給病人。可是,當別人立了大功,應該封官賞爵時,他把封賞的印鑒都刻好了,放在手上摩弄得印角都磨滅了,還舍不得交給應受封賞的人,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

看來項羽不善於利用封賞官爵這個手段來激發別人為他效力,他的那些小慈小悲的舉動,是所謂口惠而實不至,無怪韓信要棄他而去了。韓信向劉邦建議,要反項羽之道而行之,大膽任用天下強將,將天下城邑封賞給有功之人,這樣便可以無往而不勝。

看來劉邦是接受了他的建議的。在這之前,他已破格將韓信這個投奔來的普通士卒一步登天地提升為大將,而且拜將的禮儀極為隆重。韓信果然很為他賣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勝利,後來占據了山東的大片土地。為了穩定這一地區的人心,韓信向劉邦請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即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困滎陽,盼著韓信來解救他,一接到韓信的請求,十分惱火,不由破口大罵道:“我被困在這裏,瞪大了眼睛盼他來救我,他倒想自己稱王!”

這時,他的謀士張良、陳平暗暗地踩了一下劉邦的腳,附耳低聲對他說:“我們現在處境十分困難,還怎麼能夠禁止不讓韓信自己稱王?不如順勢買個好,就立他為王,對他客氣點,讓他固守在齊地。要不然,會出亂子的!”

劉邦立刻醒悟了,他現在其實是控製不了韓信的,隻有來個順水推舟,答應韓信,才能將他籠絡住。於是立刻改口道:“大丈夫平定天下,要當就當真王,幹嗎當他媽假王?”

當時便派了張良去到韓信那裏,當麵封他為齊王。

後來,到了楚漢相爭的關鍵階段,劉邦又一次受困,通知韓信及另一位大將彭越前來會戰,這兩個人沒能如約前來,劉邦一籌莫展,又是張良給他出謀劃策:“楚兵眼看就要失敗,而韓信、彭越沒有得到劃分的封地,他們不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君王您如果能同他們共分天下,他們馬上便會前來,如果不能,事情就很難預料了。君王能將從淮陽到海邊的這一片土地盡劃歸韓信,從睢陽以北到穀城這一片土地盡劃歸彭越,讓他們各自為戰,楚方很快便會失敗了。”

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韓信與彭越便分進合擊,大敗項羽於垓下,迫使他自刎烏江,而將劉邦推上皇帝的寶座。

評析

劉邦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比項羽大方,為了掌權不吝封侯之賞,籠絡住了人心,因而穩定了自己的權力,終使一代英雄更替,一個王朝新生。

劉邦是個農民,在起事之初,沒有貴族出身的項羽那麼多的霸氣,而更多了一些農民的狡黠和精明,他看出來,在當時那個亂糟糟的形勢下,群雄並起,有槍就是草頭王,天下原本不是哪一姓一家的,韓信也好,彭越也好,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實力去稱霸稱王,根本用不著他的恩賜,他們讓他授封,這是推崇他,抬高他,他不費一弓一矢,隻用一個虛名,便拉住兩位大將為他賣命,他何樂而不為之呢?這個無賴皇帝的小九九撥得是很精的。

對於權力場上的人來說,權如同賈寶玉脖子上的通靈寶玉一樣,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因此利用官職來駕馭;控製臣下,曆來是最高掌權者的法寶。

2.雙管齊下,仁法兼施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期間,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這同他治國有方有密切關係。他的方法並不複雜,就是仁治和法治雙管齊下,恩威並施;獎賞不避仇敵,懲罰不庇親戚,所以出現了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曆史上稱為“貞觀之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