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之後武田信玄之子武田勝賴遵其父西上攻取京都的遺願,率其主力於1575年5月進至長筱城下,決心從占領此城的德川家康手中奪回原本屬於武田氏的長筱城。但德川家康早有準備,防守森嚴,武田勝賴竟一時奈何不得,便改變戰術,長困久圍,企圖斷絕城內糧草,迫使守軍降伏。在此危急時刻,織田信長應德川家康之求,親率3萬大軍前往長筱城增援。兩軍會合之後,在連子川右岸擺開決戰的陣勢,引誘武田軍來戰。
5月20日,武田勝賴率領其著名的騎兵隊來到織田軍陣前,幻想重演兩年前三方原之戰的場麵。然而采用葡萄牙式鳥銃槍裝備起來的織田軍,其實力已今非昔比。盡管那時鳥銃槍有效射程僅有八、九十米,並需臨時裝入火藥,難以快速連續射擊。但這畢竟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織田信長在陣前挖戰壕、築土牆、建木柵欄,將其3千鳥銃槍手配備其後,並在每隔八、九十米處開設一個出擊口。為克服鳥銃槍不能連續射擊的缺陷,織田信長特意將鳥銃槍手分成三個梯隊,當第一梯隊發射後,立即退居三線裝藥,第二梯隊則上前射擊,第三梯隊進人二線,作好下一輪射擊的準備。這樣,便利用射手隊列上的變化,保證了射擊的連續不斷,彌補了武器性能的缺陷。戰鬥開始以後,在鳥銃槍的密集火力之下,武田軍的騎兵大多在織田軍建造的木柵欄前紛紛倒下,擔任突擊衝殺的許多名將也多被擊斃。最後,織田信長率軍展開反攻,武田軍頓時土崩瓦解,數萬之眾,生還者僅3千有餘。
評析
從以上的曆史戰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裏“遠交”和“近攻”都不是織田信長用計的最終目的。“遠交”並不是要長久地和好,而是為了避免在同一時間樹敵過多所采取的一種軍事外交策略,一旦“近攻”成功,那麼,這個“遠交”的對象也將變成新的攻擊目標。“近攻”的目的,也隻是為了製服近敵,同時,也是為爾後達成“遠攻”的目標,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長筱城之戰,使織田信長消滅了他的最為強勁的對手,排除了他統一全國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長筱城之戰,也是日本戰史上的最大轉折。織田信長創立的手執弓、矛和鳥銃槍的輕裝步兵,逐漸代替了重裝盔甲的騎兵,成為軍隊的主力。特別是鳥銃戰術,在長筱城戰後逐漸代替了傳統的騎兵戰術,越來越普遍地在戰場上被采用。
3.蛙跳戰術,麥克阿瑟智奪萊城
1944年,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進攻非常順利,麥克阿瑟在一係列進攻中表現了他的大智大勇,做出別人不敢做的攻擊,那些冒險性的攻擊被同行們稱為軍事賭博。
1944年,按照參謀長聯席會議所確定的作戰部署,“車輪行動”的下兩個目標分別是新愛爾蘭島西北端的卡維恩和阿德默勒爾蒂群島的馬努斯島。卡維恩是哈爾西的目標,據報該地有重兵防守。為此,肯尼和哈爾西的空軍自上一年的12月份起即對該地區進行空襲,並得到尼米茲的航空母艦的支援,但未給對方造成多大破壞。因此,哈爾西建議繞過卡維恩而取該地西北90英裏處的埃米拉島。但麥克阿瑟堅持要哈爾西奪取卡維恩,以掩護他攻打馬努斯島的作戰。2月13日,麥克阿瑟下達了修改後的“車輪行動”時間表,要求4月1日同時占領卡維恩和馬努斯島。2月15日,哈爾西的部隊占領了拉包爾以東的格林群島,並修建了一個簡易機場,使陸上飛機距離拉包爾不到115英裏,距卡維恩也隻有200英裏。
與此同時,肯尼的第5航空隊開始集中攻擊馬努斯島及其東部的洛斯內格羅斯島,並派出照相偵察機進行偵察。2月23日晚,一份偵察報告表明,日軍可能把部隊從洛斯內格羅斯島轉移到馬努斯島。第二天,肯尼的偵察機報告說,在洛斯內格羅斯島上沒有發現什麼活動,機場被廢棄,渺無人跡。於是,肯尼向麥克阿瑟建議以小股部隊迅速占領洛斯內格羅斯島,取得機場後再空運大部隊過去,從那裏再進攻馬努斯島就容易了。
然而,麥克阿瑟的情報處長威洛反對這一建議。他根據自己的情報來源,認為幾個星斯來日軍一直增援馬努斯島和洛斯內格羅斯島,使島上日軍增至4000餘人,而且主力在落斯內格羅斯島。但麥克阿瑟對肯尼的建議很感興趣,認為“這是進行空襲的理想機會,如若取勝,盟軍在太平洋的日程表可以提前幾個月,也能挽救數以千計的生命”。2月24日晚,在麥克阿瑟舉行的軍事會議上,他不顧許多人的反對,果斷下令對洛斯內格羅斯島進行一次“火力偵察”的決心,時間定在29日。
這一行動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一個月,而且準備時間隻有5天。有人說這是“一場軍事賭博,敵人是莊家,牌全在他們手中。”麥克阿瑟回答說:“是的,這是一場賭博。在這場賭博中,我能贏許多,輸的卻很少。我打賭,如果我運氣非常好的話,我下幾塊錢的賭注可以贏100塊。”
根據部署,由克魯格的第1騎兵師組成1000人的偵察隊擔任這次任務。麥克阿瑟對他們的要求是:“迅速打擊,出奇製勝,避免在灘頭陣地展開交戰。”如登陸順利且沒有不必要的傷亡,便可以繼續前進,占領附近的機場,並迅速予以增援;如在灘頭上遇到敵人意外的抵抗而形勢不利時,就立即撤退。
麥克阿瑟決定親自參加這次行動。2月27日,他從布裏斯班飛到米爾恩灣,在那裏登上金凱德的旗艦“風凰”號巡洋艦。克魯格看到他來到這裏大為驚訝,督促他回去。克魯格後來寫道:“他曾明確禁止我參加這次登陸攻擊戰,而現在他倒要自己這樣做。我爭辯說他這樣暴露自己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明智的,如果他發生什麼事,那將造成大災難。他聚精會神地聽我說,感謝我的好意,但接著說道:“我必須去”。第二天,克魯格的偵察兵回來報告說,島上的日本人像“螞蟻一樣多”,這使克魯格深感憂慮。但部隊已準備完畢,麥克阿瑟堅定不移,不管怎麼樣,也要試試,大不了撤回來就是了。
2月29日是個雨天。上午,偵察突擊隊在飛機、軍艦的掩護下,避開正麵港口而在洛斯內格羅斯島後門登陸。他們隻遇到微弱抵抗,中午時分就占領了島上機場。守島日軍措手不及,急忙組織力量在晚上反擊。下午4點,麥克阿瑟不顧有遭到日軍狙擊手襲擊的危險,堅持上岸。一位軍官擔心他的安全,想讓他回到艦上去,並指著附近一片叢林說:“對不起,先生,幾分鍾前,我們剛剛在那裏打死了一個日軍狙擊手。”麥克阿瑟一麵往前走,一麵滿不在乎地說:“好極了,那是對付他們的最好辦法。”當看到兩具被擊斃的日本士兵的屍體時,對身邊的人說:“我真喜歡看到他們這樣。”他視察了剛剛建立的圍繞機場的環形防線,確信可以守得住,遂立即發電調遣增援部隊,並命令戰地指揮官蔡斯將軍:“無論出現什麼複雜局麵,都要守住已占領的陣地。你已經咬住他了,不要鬆口。”之後,渾身上下滿是泥水的麥克阿瑟回到“鳳凰”號上。
蔡斯沒有辜負麥克阿瑟的期望。在那天晚上日軍組織的反擊中,他成功地守住了陣地。兩天後,美援軍陸續不斷地到達,日軍不得不反攻為守。經過一周的戰鬥,美軍徹底占領了該島。隨後,克魯格派出一支強大的部隊在馬努斯島登陸,到8月下旬基本肅清了島上的日軍。此役,4000多日本守軍除15個被俘外,全部被擊斃。美軍亡326人,傷1180人。麥克阿瑟終於贏了這場“賭博”,他的主動操勝博得了參謀長聯席會議和新聞界的讚揚,稱之為一個非凡的成績,甚至連與麥克阿瑟向來不和的金也稱之為“絕妙的一招”。
麥克阿瑟在戰略反攻中,首創了“蛙跳戰術”。
麥克阿瑟進攻新幾內亞萊城的設想是,一部分部隊向薩拉馬瓦推進,造成薩拉馬瓦為主攻目標假象,以掩護對萊城的進攻。萊城戰役以澳大利亞第9師從海上進攻,以一個傘兵團在萊城以西的納德紮布機場實施空降,奪取機場後,再由肯尼將澳軍第7師空運過去。陸上、海上兩路夾擊一舉拿下萊城。
8月間,空軍擊毀了日軍150多艘增援薩拉馬瓦的駁船,日軍被迫抽調萊城的守軍從陸路進行增援,萊城的防禦削弱了。
9月4日清晨,進攻萊城的戰役開始了,澳軍第9師和美軍第41師一部在萊城以南的東海岸登陸。部隊幾乎未遭到來自地麵的真正抵抗。部隊上陸後迅速向萊城方向推進。
9月5日上午,1700多傘兵空降到萊城西麵的納德紮布機場,開始從萊城西麵向萊城推進,空降部隊迅速占領了機場。
9月8日,日軍從薩拉馬瓦回防萊城,但為時已晚,9月10日,澳軍第9師,空運到納德紮布,開始從萊城西麵向萊城推進。9月12日,薩拉馬瓦被盟軍攻克,日軍殘部撤到萊城,9月15日,9000餘日軍撤出萊城,逃往北部山區。
澳軍第7師、第9師在萊城勝利會師。
“蛙跳戰術”一舉成功。
盟軍乘勝進攻,10月2日又拿下了位於休恩半島東端的芬什港。
12月,美軍第1陸戰師和第112騎兵團,又攻占了新不列顛島。
1944年2月,美軍攻占馬努斯島。
1944年3月,美軍占領馬努斯島和埃米拉島後,對拉包爾形成包圍,10萬日軍被封鎖在拉包爾和卡維恩,隻能“自生自滅”,隻有死路一條。
麥克阿瑟靠這種“蛙跳戰術”占領了新幾內亞全境。
1945年3月,盟軍占領馬尼拉,這樣麥克阿瑟又回到了他熱愛的菲律賓,最終以日本在太平洋地區全麵失敗告終。
評析
“蛙跳戰術”就是首先奪取空軍基地,利用有戰鬥機護航的轟炸機對敵進行空中轟炸。每前進一步,都要建一個空軍基地,為下步的進攻創造條件。由於南太平洋地區是以島嶼為主的戰鬥地形,“蛙跳戰術”就可以一個一個地奪取島嶼,打擊日軍。
麥克阿瑟強調要進行陸、海、空三軍協同的立體作戰,這種立體戰的形式是:通過占領前進基地,測算轟炸機的前進路線,以使中短程轟炸機可在同等距離的戰鬥機掩護下進行戰鬥。前進的每一個階段都以一個機場為目標,作為下一個進程的墊腳石。當航空線向前推進時,在空軍的掩護下海軍又獲得了敵人海上交通線。這種作戰形式的要求是“避實擊虛”,即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麵攻擊,而是打擊敵之薄弱部位,“乘虛而攻”,進而切斷補給線以孤立敵軍,使其無所作為,軟弱無力,自行消滅。這一指導思想使麥克阿瑟形成了對太平洋戰爭的戰略概念:在有限的兵力下,進攻部隊不脫離己方空軍的掩護,沿著前進的軸心線,向幾個重要目標外圍作跳躍式進攻。即所謂“蛙跳戰術”。這同所謂的“越島戰術”恰恰相反。後者是以直接的正麵兵力迫使敵人逐漸向後退卻,其結果必然招致重大傷亡。現在不必向敵人控製下的眾多島嶼橫衝直撞。“越島戰術”損失巨大,進展緩慢,不符合麥克阿瑟的以最低代價盡快結束戰爭的思想。”
4.以多製勝,朱可失狂摧“柏林之鎖”
由於朱可夫成功地組織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及“斯大林格勒”三大戰役,使蘇德戰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到1943年春天,德軍被迫轉入戰略防禦。朱可夫高超的戰略指揮藝術,為他贏得了巨大榮譽。1943年1月18 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獲得了“蘇沃洛夫”一級勳章,並被譽為“具有高度天才的勇敢領導人”。
1943年春季,朱可夫的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庫爾斯克戰役。自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後,蘇軍戰線向西推進600餘公裏,在庫爾斯克城附近形成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突出部。希特勒企圖奪回戰略主動權,重新打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於是下了最後賭注——發動占領庫爾斯克的“城堡”攻勢。希特勒命令:“把最好的部隊,最好的武器,最好的指揮人員用於此次進攻。”他要讓“庫爾斯克城下的勝利之光照亮全世界”。朱可夫也意識到,即將進行的大決戰,一定是規模空前的大較量。事實也正是如此,德軍集結了90萬人的精銳部隊,1萬門火炮,27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朱可夫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布陣。調集了130萬兵力,19000門火炮,35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並在後方陣地準備了60餘萬人的強大預備隊,在突出部地帶建立縱深300公裏的8道防線。朱可夫的基本戰略構想是:開始以防禦為主,用強大的炮火對付德軍的進攻,以期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在德軍的進攻達到精疲力盡時,出動強大的突擊隊,進行快速反攻和突擊,最後殲滅德軍主力。朱可夫這一大膽而實際的戰略構想,很快就得到實施。1943年7月4日深夜,朱可夫得知德軍將在淩晨3點發動進攻的消息後,在來不及請示最高統帥部的情況下,當機立斷,命令所有火炮進行反轟擊準備。一時間,萬炮齊鳴,整個德軍陣地被炸得天翻地覆,致使德軍的進攻推遲了3個多小時。由於蘇軍的強大炮火,使德軍後來發動的幾次進攻,均未得逞。不久德軍被迫轉入防禦。7月12日,蘇軍開始了大反攻,強大的坦克集群很快就撕裂了德軍的防線,8月5日,蘇軍收複奧廖爾和別耳哥曼德,8月23日解放了哈爾科夫。庫爾斯克大會戰勝利結束了。德軍損失50餘萬兵力,1500輛坦克,從此一蹶不振,被迫轉入全線防禦。
自庫爾斯克會戰勝利之後,蘇軍的反攻勢如破竹,半年之內解放了大部分蘇聯國土。12月中旬,朱可夫奉命回到最高統帥部,斯大林要求在新的一年裏要把德軍全部趕出蘇聯領土,將戰爭推到國外進行。1944年3月,朱可夫臨時接替受傷的瓦杜爾丁大將,擔任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員。他親臨前線指揮部隊,英勇地向前挺進。不到一個月,就解放了2163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和57個市鎮。最後在喀爾巴殲山麓打敗德軍,首先到達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邊境。為了慶祝這一勝利,4月8日,首都莫斯科以320門禮炮齊鳴24響,向朱可夫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致敬。
1944年6月23日,由於酉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法西斯德國在蘇軍和西方盟軍兩大戰線的夾擊下節節敗退。戰爭很快推向德國本土。1944年11月7日,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27周年時宣布,將由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攻打柏林。1945年,朱可夫指揮的東線蘇軍距柏林隻有60公裏了,攻克柏林的戰役開始了。
為了打好這一不尋常的戰役,朱可夫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和策劃,他派遣偵察航空兵對柏林地區進行6次空中照相,製作了精密模型,和極為詳細的作戰地圖。為了出奇製勝,朱可夫決定打破常規,一改以往白天衝擊的老辦法,決定黎明前2小時實施攻擊,並利用上百部探照燈配合進攻……朱可夫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
1945年4月16日淩晨3點鍾,大地顫抖了,——強大的炮擊開始了!聲勢之大,前所未有。進攻的第一天,就打出了123萬發炮彈。朱可夫的用意十分清楚,他要以這場空前少有的炮火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在強大炮火的配合下。設在離各突破口200米遠處的143部探照燈突然亮了起來,刺眼的探照燈光使德軍心驚膽戰,他們以為這是蘇軍的最新武器,弄不好要刺瞎眼睛。蘇軍的坦克和步兵很快衝破德軍的數道防線。4月18日,蘇軍以極高的代價攻克了“柏林之鎖”——澤勞弗高地。4月20日,朱可夫的三個集團軍突入市郊。4月30日15時50分,蘇軍終於將紅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柏林攻克了!希特勒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