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遷隊伍浩浩蕩蕩出了京城,經通州到天津,沿著大運河南下,水陸兼程星夜前行,片刻不敢耽誤逗留。
李自成兵分兩路直奔京城而來,其中一路由劉芳亮和李過率領,從平陽東進,目的就是牽製明朝南路援軍,同時提防崇禎南遷逃亡。
李存明不得不跟時間賽跑,他心裏清楚,越往南邊走,自己的處境就越安全。
絕對不能在南遷的路上被李自成軍隊堵截到,否則自己的一片苦心就要付諸東流了,更談不上日後的東山再起。
但無論如何,舉朝南遷畢竟是一樁盛大的事情,縱然已經做了充足準備,盡可能精簡隨從,仍舊車馬粼粼,隊伍極其龐大。
周遇吉的五千精兵斷後,劉文炳從京營裏挑選出五千精壯士卒在前開道,並負責押運糧草餉銀。
鞏永固手下有兩千錦衣衛隨行在側,又派出五百人四處打探敵軍消息。至於宮中太監,原本多達十萬之眾,但王承恩奉了聖旨,隻挑選了一萬人。
加上後宮人等,官員及其家眷,另外還有軍器局、王恭廠火藥局匠人數千,整個南遷隊伍人數將近三四萬人。
大多數人並非士卒,平日裏養尊處優,行進速度自然不如人意。
李存明一麵不斷吩咐鞏永固派遣探子外出,隨時彙報敵軍最新動向,一麵嚴令加快行進速度。
有時候甚至下了鑾駕,親自騎上馬來回奔跑,催促隊伍前行,密切關注各種情況。
十五天後,即將達達聊城。探子來報,敵軍已經得知朝廷南遷的消息,劉芳亮、李過二人的隊伍正急行軍,氣勢洶洶追殺而來。
李存明站在鑾駕旁邊,與臣子們商議對策。
周遇吉拿著一幅地圖,說道:“李自成南路大軍到了陽城,先要越太行山出豫北,再下衛輝﹑彰德,轉而南下開封、商丘,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的時間,咱們應該到南京了吧,我看不必擔心。”王承恩道。
周遇吉搖頭道:“王公公不可大意,現在還不到掉以輕心的時候。我常年守衛西北邊疆,與叛軍交過很多次手,深知叛軍詳情。其中李過、高一功二人率領的忠貞營最為勇猛,闖賊還有三萬重甲騎兵,號稱”三堵牆“,戰鬥力異常強大。”
“要是闖賊派遣忠貞營和一部分重騎兵火速疾行,十天之內,很有可能追上我們。”
眾人聽了,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李存明問道:“周愛卿所慮極是,依你之見,該當如何呢?”
“臣願意率領兵馬迎頭而上,盡可能拖住劉芳亮和李過的軍隊,讓陛下從容去往南京。”周遇吉道。
“這樣是不是太冒險了?咱們手裏可用之兵不多啊!”劉文炳道。
周遇吉道:“幸虧離京之前,陛下給了我一批鳥嘴銃。我檢查過了,這些鳥嘴銃做工精良,且彈藥充足。有了這些槍支彈藥,我自信還是能與賊軍一戰的。”
“隻怕要分兵啊,人手著實不充足……”劉文炳眉頭擰成疙瘩,仍舊表示擔憂。
眾人不說話了,等著皇帝拿主意。
李存明思忖片刻,當機立斷道:“就依周將軍的提議行事,周將軍帶上本部兵馬,劉愛卿再撥三千兵卒一同前往,務必阻擊追兵幾日,為隊伍南下爭取時間。”
“陛下,京營士卒還是留在您身邊吧,臣帶領三千兵馬即可。”周遇吉道。
“不,周將軍此去任務艱巨,朕不但要你完成任務,還要全身而退。”李存明看向周遇吉,拍著他的肩膀道,“周將軍乃是我大明擎天柱,朕不願看到你出半點差池!”
“陛下的知遇之恩,臣萬死難報其一!”周遇吉跪下去,感動得熱淚盈眶。
“叮,獲得周遇吉正麵情緒值10000”
……
周遇吉領兵而去,隊伍繼續前行。
李存明坐進鑾駕裏,瞥見同乘鑾駕的陳圓圓冷著臉,一副深仇大恨的樣子。
“給朕捶捶腿!”李存明道。
“昏君!”
陳圓圓咬牙低聲咒罵,卻無可奈何,抱起李存明的一條腿,有氣無力地揉捏著。
李存明扯了扯嘴角,不再搭理陳圓圓。掀開窗簾,隻見煙塵滾滾,四下裏一片蕭條。
一路行來,這樣頹敗荒蕪的景象,處處可見。
以前讀史書,都說明朝末年遭遇了小冰河期,天災不斷,民不聊生。
李存明現在身處其中,終於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忍不住歎息。
村落十室九空,斷絕人煙,走了這麼多天,路上基本見不到行人,更見不到耕種的農夫。
隻見餓殍滿道,白骨盈野。陰風慘慘,鬼火點點,宛如人間煉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