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修持門
夫積劫情塵。多生愛海。似蝕劍之苔花。若吞珠之泥繡。無礪不吐。去垢方明。欲得心淨。除非穢滅。悟者常須覺觀。迷人勤加折伏。其或愛鎖貪枷。亦當慟年惜月。孔子曰。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今欲一生超僧祇之果。十念攝億萬之程。豈是粗見浮思。結心塵口。所能超越。不拚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墮魔罥
一淨悟門 二淨信門 三淨觀門
四淨念門 五淨懺門 六淨願門
七淨戒門 八淨處門 九淨侶門
十不定淨門
一淨悟者。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真實參究。如法了悟。何故。悟是迷塗導師。如人入暗。當燃燈炬。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當隨將帥。一者。悟能了知即穢恒淨。不舍淨故。二者。聞淨佛國土。不可思議。不怯弱故。三者。知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止一切惡法。不更作故。四者。知彼土不去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五者。悟佛身量遍滿虛空。眾生身量亦遍滿虛空。如地獄業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六者。聞阿僧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說彈指頃事。不驚怖故。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者。如覺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九者。如眼見故鄉信不信。不可得故。十者知法無我。順性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菩薩入此門已。成就白法。隨意得生。是故觀經上品雲。深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疏雲。第一義者。謂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上品六念義雲。安心不動。名之為念。鈔曰。第一義理。悉不為二邊所動。通名為念。故西方如韋提希善財龍樹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遠公智者永明等。以證悟往生。一切經論中廣載。不能具錄。論中或有言生彼求悟者。為中下人說。至言悟自己佛不必求生。此則為十地菩薩以上說。若雲悟第一義。諸結使未斷者。皆不求生。則如龍樹永明等。亦為掜目生花。無事多事矣
二淨信者。智度論曰。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又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昔王仲回。問無為子曰。如何念佛。得無間斷。無為子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仲回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一者。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二者。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三者。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隨故。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焰空花無所有故。五者。信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灸。不容一刻居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八者。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九者。信佛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十者。信此身決定當死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舉足下足。無非念佛。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無甚深信力。如無羽之鳥。決定不得飛故
三淨觀者。眾生無始垢穢。遍一切法。如麵入沙。似金在礦。修淨業者。當加種種觀行。磨煉習氣。為白法之垣壇。作往生之津梁。一淨觀。謂觀佛相好。如十六觀經所說故。二不淨觀。謂觀身心不淨。器世界不淨。生厭離故。三無常觀。謂觀一切法無定。如一美色。淫人觀之為樂。妒婦觀之為苦。觀行人觀之。種種惡露。異類觀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觀。謂觀是身是世界。是見聞覺知。如積木為屋。積土為壘。積雜彩為畫。無實體故。五對治觀。謂觀自身。何結最重。當用何法對治。如輕冷苦澀。藥草飲食等。於熱病中為藥。於餘病非藥。輕辛甘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為藥。於餘病非藥。如是觀察對治故。六慚悔觀。謂觀一切眾生。無量劫來。與我互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遞相淫毒。曾不覺知。如梟獍殺父母。牛羊鴿雀配其親屬。彼不自知。而人觀之。慚愧譏笑。諸佛菩薩。見於我等。交後如是。是故當生大悔恨故。七念念觀。謂觀一切時中。幾許憶念佛心。幾許利生心。幾許垢淨沉掉心故。八平等觀。謂觀一切色一色。無好醜故。一切聲一聲。無譽毀故。一切受一受。無恩仇故。一切義一義。無淺深故。九微細觀。謂觀佛念法念。起於何來。去於何往故。十法界觀。謂觀一毛一塵。一草一木。皆具有無量淨佛國土故。行者若行諸觀時。以第一淨觀為主。餘九為伴。如石中覓珠。若不破石。無緣得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