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應收賬款管理(3)(2 / 3)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隻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隻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隻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隻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了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麼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

熊彼特則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從信用交易著手,把資本主義金融看成是一種清算製度,它抵消債權債務,將差額轉移到下期——使得‘貨幣’支付成為特殊情況,沒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換言之,從實際上和分析上來講,一種信用貨幣理論可能要優於一種貨幣信用理論。”

其他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做過相似意義上的評說。羅賓遜夫人就曾經明確地指出:“貨幣實際上就是信用問題。”瑞典學派的代表人物魏克塞爾也認為:“嚴格地說,我們可以斷定,一切貨幣——包括金屬貨幣——都是信用貨幣。這是因為直接促使發生價值的力,總是在於流動工具收受者的信心,在於他相信借此能夠獲得一定數目的商品。不過紙幣隻享有純粹的地方信用,而貴金屬則多少是在國際範圍內被接受的。但是一切隻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

二、信用的產生與發展

私有製出現以後,社會分工不斷發展,大量剩餘產品不斷出現。私有製和社會分工使得勞動者各自占有不同勞動產品,剩餘產品的出現則使交換行為成為可能。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商品流通出現了矛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經常發生困難。例如,一些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時,購買者卻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賣出而無錢購買。於是,賒銷即延期支付的方式應運而生。賒銷意味著賣方對買方未來付款承諾的信任,意味著商品的讓渡和價值實現發生時間上的分離。這樣,買賣雙方除了商品交換關係之外,又形成了一種債權債務關係,即信用關係。當賒銷到期、支付貨款時,貨幣不再發揮其流通手段的職能而隻充當支付手段。這種支付是價值的單方麵轉移。正是由於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使得商品能夠在早已讓渡之後獨立地完成價值的實現,從而確保了信用的兌現。整個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區別於實物交易和現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後來,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買賣的範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本身也加入了交易過程,出現了借貸活動。從此,貨幣的運動和信用關係連結在一起,並由此形成了新的範疇——金融。現代金融業正是信用關係發展的產物。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市場行為的主體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相互提供信用,即商業信用;在市場經濟較發達時期,隨著現代銀行的出現和發展,銀行信用逐步取代了商業信用,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信用形式。總之,信用交易和信用製度是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建立起來的;進而,信用交易的產生和信用製度的建立促進了商品交換和金融工具的發展;最終,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成為建立在錯綜複雜的信用關係之上的信用經濟。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

下麵將按受信對象的分類標準來說明信用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