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是臨產受寒或傷於風冷。血淤,小腹多痛甚於脹,有塊,疼痛拒按,舌紫黯,脈澀;寒凝,惡露不下,色紫黯。
臨床上治療惡露不下的方法多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如:
①氣血虛弱型。產後惡露下少或不下,色淡,頭暈耳鳴,心悸。治療時所用方劑為“聖愈湯”加減。主料為黃芪、黨參、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白術、茯苓、丹參、鱉甲、山藥、太子參及益母草等。
②氣滯型。產後惡露下少或不下,小腹脹甚而痛,胸脅脹滿。治療時所用方劑為“香艾芎歸飲”加減。主料為香附、艾葉、玄胡、當歸、川芎、烏藥、青皮等。
③血淤型。產後惡露下少或不下,小腹疼痛拒按,色紫暗,痛處有塊。治療時所用方劑為“生化湯”加減。主料為當歸、川芎、桃仁、幹薑(炮黑)、炙甘草等。
產後惡露不絕的護理
正常惡露一般3~4周應完全排盡,若過期仍淋漓不斷,即稱為惡露不絕,多由子宮恢複不佳,宮腔內有胎盤、胎膜殘留或感染引起。
產後惡露不絕臨床表現為婦女產後3周陰道仍有惡露排出,B超檢查子宮恢複不佳,多量血性惡露持續2周以上,常提示胎盤附著處複原不良或胎盤、胎膜殘留;惡露的性質、氣味、量及持續時間,與子宮複原情況及有無感染密切相關;惡露伴大量出血,子宮大而軟,一般為子宮複舊不良。
產後惡露不絕可能會導致產褥期嚴重感染或遺留慢性盆腔炎。預防疾病發生是最好的辦法,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積極治療妊娠期並發症和原發病,如妊高征、貧血、陰道炎等,避免胎膜早破、產程長或剖宮產,如發生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分娩後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殘留,如殘留應及時處理;哺乳有利於子宮收縮和惡露排出,應堅持。
如遇到產後惡露持續不淨,或伴有臭味、量增多、色變深、淤塊、腹痛、發熱等,應引起注意,及時就診和治療。
中醫治療此病,臨床取得的效果很好,下麵將中醫治療惡露不絕的方法介紹給大家,供參考:
①采用驗方治療,理氣散寒,調和衝任,活血化淤,溫宮止血配方,適用於血淤型。所用中藥方劑為:柴胡18克、泡參2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炮薑5克、益母草25克、生薑10克、甘草5克、赤芍12克、大棗12克。
②養陰清熱,理氣調衝、止血配方,適用於血熱型。所用中藥方劑為:生地12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麥冬15克、山藥20克、連翹12克、製香附10克、何首烏10克、木香6克、女貞子20克、旱蓮草24克、烏賊骨15克、茜草根12克、冬瓜仁20克、砂仁3克。
③采用藥膳調治氣虛型,應補益中氣,升陽固攝,所用藥膳有黃芪粥:黃芪30克,水煎3次,去渣合汁,同粳米100克共煮粥,待熟加陳皮為末3克,稍煮,入紅糖適量調食,每日1劑,連用5~7天。
④參術芪米粥:黨參9克,白術18克,黃芪15克,水煎2次,去渣合汁,入粳米60克,煮粥食用,每日1劑,連服5~7天。
⑤參芪歸棗膏:黨參50克,黃芪100克,當歸30克,大棗20枚,水煎2次,去渣合汁,加紅糖100克收膏,每次服20毫升,每日2次。
⑥益母草紅糖湯:益母草60克,煎湯200毫升,加紅糖50克,每日1劑熱服,連服5~7天。
預防產後大出血
胎兒娩出後24小時內,陰道出血量超過400毫升時為產後大出血。這是造成新媽媽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發生率占分娩總數的1%~2%,一般多發生在產後2小時以內,如在短時間內大量失血使新媽媽抵抗力降低,就容易導致產褥感染,休克時間過長還可因垂體缺血壞死,以後出現綜合征,即產後大出血後遺症。因此,新媽媽要和醫生協作,互相配合,以預防產後大出血的發生。
引起產後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精神過於緊張
有些準媽媽在分娩時精神過於緊張,導致子宮收縮力不好,是造成產後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況下,胎盤從子宮蛻膜層剝離時,剝離麵的血竇開放,常見有些出血,但當胎盤完全剝離並排出子宮之後,流血迅速減少。但是,由於產婦精神過度緊張及其他原因,造成子宮收縮不好,血管不得閉合,即可發生大出血。
如準媽媽精神過度緊張,產程過長,使用鎮靜藥過多,麻醉過深,也可造成胎盤收縮無力,出現大出血。
又如羊水過多、巨大兒、多胎妊娠時,由於子宮過度膨脹,使子宮纖維過度伸長,產後也不能很好收複;生育過多過頻,使子宮肌纖維有退行性變,結締組織增多,肌纖維減少而收縮無力等等,也是造成產後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2)胎盤滯留
包括胎盤剝落不全、胎盤粘連等,都可造成大出血。
(3)凝血功能障礙
準媽媽患有血液病、重症肝炎,其後果也很嚴重,必須高度注意。分娩時應到有條件的醫院,以免發生意外。
所以,準媽媽必須做好產前檢查,對有產後出血史,患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液病、肝炎等,以及有過多次刮宮史的準媽媽,應提前入院待產,查好血型,備好血,以防在分娩時發生萬一。產後出血有時候很難預先估計,往往突然發生,所以做好保健很重要。如子宮收縮無力引起出血,應立即按摩子宮,促進子宮很快收縮,或壓迫腹主動脈,以減輕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