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氣詞是漢語詞類中一個重要的小類,探討它的演變規律是漢語曆史語法的重要課題。學術界以往所做的工作多屬於平麵的研究,較少關注其曆史來源及發展演變,近十幾年來,雖然這方麵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從整體上對這類詞發展演變的曆史進行全麵係統梳理的工作仍然比較缺乏。不久前,李小軍教授完成了《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一書,可以說在這方麵填補了一個空白,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有幸拜讀了初稿,深感這部著作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優點。
一是對語氣詞的考察全麵係統。先秦至唐五代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段,要對這麼長一個時間跨度內的全部語氣詞進行係統的曆史演變研究,殊非易事,弄不好就會流於浮光掠影,變成簡單的例句羅列。本書的做法是從單個語氣詞入手,進而把握整個語氣詞係統的演變特點。書中對語氣詞的考察分戰國末漢初、南北朝末和晚唐五代三個時間段進行,每段內部首先對這一階段的語氣詞概況作簡單描述;其次對學術界研究不夠的語氣詞進行重點考察;最後對一個時期的語氣詞係統進行整體考察。這種結構框架,既考慮到語言史的變化,又兼顧了單個語氣詞與語氣詞係統的錯綜複雜關係。全書最後是對語氣詞發展演變規律的總結,由於前麵的考察工作做得紮實充分,因而論述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具有說服力。
二是對語氣詞的演變有新的發現。研究語氣詞係統的發展演變,離不開對單個語氣詞的探究。本書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每個語氣詞的發展演變過程都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分析,其中不乏精彩的論述。如“者”和“好”,本書對它們演變的語境進行了深入考察,指出“者”從表自指演變為語氣詞,關鍵在於其所在的小句屬於話題句;“好”由形容詞演變為語氣詞,則源於所在小句的主觀化。其他如“爾”、“焉”、“已”、“裏”、“在”等詞,書中對它們曆史演變情況的揭示也相當有啟發性,值得重視。
三是語言理論與漢語實際有機結合。在漢語史的研究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現代語言學理論的運用。本書在這方麵也進行了有益的實踐,作者從研究對象的實際出發,適度吸收了語法化、功能—認知語法等當代語言學理論的合理成分,使考察分析言之有據、論之有理,具有理論深度。如借鑒認知語言學的範疇理論,將語氣詞分為核心成員、次核心成員和邊緣成員三類,就頗有啟發性。再如語氣詞“爾”的形成過程,本書借鑒“管約論”的觀點給予了解釋,指出“爾”是在“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荀子》)這類句子中逐步演變而成的,原因在於,前指成分對“爾”具有約束和統製性,即句中用來回指“反手”的“爾”因為緊鄰其指代的動詞,因而指代性難以凸顯,就是說前指成分既確定“爾”的所指,同時也影響“爾”的指代性的強弱。顯然,這樣的分析不唯於事實有據,在論述上更言之成理,因而很有說服力。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這篇論文在當初答辯時就得到評審專家的充分肯定。但作者不以此為滿足,多年來一直執著於語氣詞的研究,精耕細作,心無旁騖,不僅深化了先前的研究成果,也完善了其中的若幹不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嚴謹穩健的治學態度和求真進取的學風。當然,本書也還存在一些可以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個別語氣詞的論述仍顯得簡略、對不同語氣詞的分析所采取的角度和方法不完全一致等。但瑕不掩瑜,總體上說,這是一部建立在深入思考、紮實考察基礎上,對語氣詞發展演變進行創新性研究的優秀著作。
詞類的通史研究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課題。就本書涉及的內容而言,在時間上隻進行到唐五代,作為全麵係統的語氣詞發展演變研究,未來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作者年富力強,正值創造力的旺盛期,近年來在語氣詞的研究方麵,已有一係列佳作問世,令學界矚目。可以預期,以作者的天分和前期積累,今後還將有更多高質量的成果奉獻給學術界。
劉利
2012年元宵節於北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