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孫宏開:《獨龍語簡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52]孫汝建:《語氣與口氣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153]孫錫信:《語氣詞“麽”的來曆》,《中國語言學報(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54]孫錫信:《近代漢語語氣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155]〔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56]湯炳正:《〈招魂〉“些”字的來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

[157]唐小薇、李小軍:《也談語氣與語氣詞》,《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3期。

[158]汪國勝:《湖北方言的“在”和“在裏”》,《方言》1999年第2期。

[159]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60]王力:《漢語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161]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162](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63]吳福祥:《嚐試態助詞“看”的曆史考察》,《語言研究》1995年第2期。

[164]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嶽麓書社,1996。

[165]吳福祥:《從“VP-neg”式反複問句的分化談語氣詞“麽”的產生》,《中國語文》1997年第1期。

[166]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期。

[167]吳福祥:《漢語曆史語法研究的檢討與反思》,《漢語史學報(五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68]吳福祥:《語法化演變的共相與殊相》,《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69]吳福祥:《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征》,《中國語文》2005年第6期。

[170]吳福祥:《漢語方所詞語“後”的語義演變》,《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

[171]吳欣春、張瑞英:《語氣詞“邪”與“耶”使用情況調查》,《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2期。

[172]伍華:《論〈祖堂集〉中以“不”“無”“否”“摩”收尾的問句》,《中山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173]向熹:《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74]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5]項夢冰:《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176]謝季祥:《也談疑問句末的“為”》,《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177]心叔:《關於語助詞“看”的形成》,《中國語文》1962年第8、9期。

[178]邢向東:《論現代漢語方言祈使語氣詞“著”的形成》,《方言》2004年第4期。

[179]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和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80]徐啟庭:《析“何以……為”句式》,《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181]徐傑、李英哲:《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範疇:“否定”、“疑問”》,《中國語文》1993年第2期。

[182]徐晶凝:《語氣助詞的語氣義及其教學探討》,《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