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孟子敏:《句末語氣助詞“也”的意義及其流變》,《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3期。

[121]〔日〕木村英樹:《“的”字句的句式語義及“的”的功能擴展》,《中國語文》2003年第4期。

[122]潘悟雲:《漢語否定詞考源——兼論虛詞考本字的基本方法》,《中國語文》2002年第4期。

[123]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4。

[124]彭小川、張秀琴:《粵語陽江話是非問句句末的“麽”、“呢”連用》,《中國語文》2008年第1期。

[125]齊滬揚:《語氣詞與語氣係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26]錢宗武:《〈尚書〉無“也”字說》,《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2期。

[127]錢宗武:《〈尚書〉句首句中語助詞研究的幾點認識》,《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

[128]錢宗武:《今文〈尚書〉語氣詞的語用範圍和語用特征》,《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4期。

[129]錢宗武:《今文〈尚書〉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30]喬全生:《試論北京話、晉南話對唐以來助詞“著”的類化作用》,《語文研究》1996年第2期。

[131]喬全生:《從洪洞方言看唐宋以來助詞“著”的性質》,《方言》1998年第2期。

[132]瞿靄堂:《論漢藏語的虛詞》,《民族語文》1995年第6期。

[133]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年第1期。

[134]裘燮君:《〈詩經〉足句語氣詞的語氣功能》,《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135]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體文獻在語氣詞運用上的差異》,《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136]屈承熹:《漢語篇章語法》,潘文國譯,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137]邵敬敏:《語氣詞“呢”在疑問句中的作用》,《中國語文》1989年第3期。

[138]邵敬敏:《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南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139]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140]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141]沈家煊:《“轉指”和“轉喻”》,《當代語言學》1999年第1期。

[142]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

[143]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4期。

[144]沈力:《漢語的直陳語態範疇》,《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45]石毓智:《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眼》,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46]石毓智:《疑問和感歎之認知關係》,《外語研究》2004年第6期。

[147]時兵、白兆麟:《從合助助詞再論古漢語語氣助詞的功能》,《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148]宋紹年:《〈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9]宋金蘭:《漢藏語是非問句語法形式的曆史演變》,《民族語文》1995年第1期。

[150]宋玉柱:《關於時間助詞“的”“來著”》,《中國語文》198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