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張伯江:《語體差異和語法規律》,《修辭學習》2007年第2期。

[214]張定京:《現代哈薩克語虛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15]張軍、王述峰:《古漢語“何……為”句式新探》,《遼寧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216]張美蘭:《〈祖堂集〉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17]張儒:《也說疑問句尾“為”》,《中國語文》2000年第2期。

[218]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北京,中華書局,1953。

[219]張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語氣詞》,《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

[220]張玉金:《關於卜辭中“抑”和“執”是否語氣詞問題》,《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

[221]張玉金:《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

[222]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乎”》,《語文研究》2010年第2期。

[223]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矣”》,《語言科學》2010年第5期。

[224]張小峰:《先秦語氣詞“也”的語用功能分析》,《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

[225]趙元任:《北京蘇州常州語助詞的研究》,《清華大學學報》1926年第3卷第2期。

[226]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27]趙長才:《先秦漢語語氣詞連用現象的曆時演變》,《中國語文》1995年第1期。

[228]趙新:《論“V-neg”式反複問句的分化演變》,《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229]趙金銘:《敦煌變文中所見的“了”和“著”》,《中國語文》1979年第1期。

[230]趙振興、顧丹霞:《〈周易大傳〉語氣詞的語用功能考察》,《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

[231]〔日〕誌村良是治:《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232]鍾兆華:《論疑問語氣詞“嗎”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研究》1997年第1期。

[233]朱承平:《先秦漢語句尾語氣詞的組合及組合層次》,《中國語文》1998年第4期。

[234]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35]朱德熙:《自指和轉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之、所”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236]朱冠明:《關於“VP不”式疑問句中“不”的虛化》,《漢語學報》2007年第4期。

[237]朱歧祥:《由對貞句型論殷墟卜辭有屬問句考辨》,《甲骨文研究》,台北,裏仁印書局,1998。

[238]朱慶之:《關於疑問語氣助詞“那”來源的考察》,《古漢語研究》1991年第2期。

[239]朱慶之:《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若幹影響》,《中國語文》1992年第4期。

[240]朱慶之:《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年第5期。

[241]朱慶之:《佛教混合語言初論》,《語言學論叢(二十四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42]祖生利:《〈疑問語氣詞“呢”的來源〉補說》,《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