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的博士論文則於2008年6月順利通過了答辯,答辯主席李佐豐先生對論文進行了肯定,同時也指出了中間的不足,答辯委員姚振武、李國英、李運富等先生也提出了諸多意見。這些都反映在了現在的修改稿中。
自2007年以來,本書的部分章節及語氣詞方麵相關的文章,陸續發表在了一些學術刊物上,如《中國語文》《語言學論叢》《世界漢語教學》《語言科學》《古漢語研究》《南開語言學刊》《北方論叢》《語言研究》《漢語史學報》《漢語史研究輯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勵耘學刊》《新亞論叢》等,好幾個刊物還刊發了多篇,如《漢語史學報》就刊發了3篇。在這裏,一方麵對這些刊物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給我提供了跟朋友們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麵它們的審稿專家提出了諸多意見,這些對於我的進步很有幫助。
2010年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時,兩位匿名評審專家充分肯定了本書,認為:
該書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綜合分析,使以往分散的、非係統性的相關研究集於一書;書中既有理論色彩,又有翔實的個案分析研究,使理論與語言事實較好地結合在一起,比以往的研究更全麵、更係統,也更有深度,屬於在吸收借鑒前人成果基礎上的集約式創新研究。
同時,兩位評審專家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對於本書的修改、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雖然到現在都不知道是哪兩位專家,在這裏仍對他們表示由衷地感謝。
此外,在江西師範大學工作期間,得到了文學院有關領導、同事的很多幫助,特別是出外讀博期間,一些朋友還給予了經濟上的幫助。本人還非常榮幸地入選了江西師範大學首批“青年英才培育資助計劃”,這也給了我一定的研究經費,因此本書稿也算是“英才計劃”資助的一項成果吧。在這裏,對學校、領導、同事們表示感謝。
在讀博期間,我還跑到北京大學蹭了很多老師的課,受益匪淺。同門及同學也給我提供了很多生活及學習方麵的幫助,如於立昌、楊海峰、郭燕妮、張金平、付義琴、李培濤、趙愛學、田濤、陳曉強、石勇、徐秀兵、沈之傑、尹戴忠、梅晶、毛夫國、廖高會等,這些朋友的友情值得時常懷念,他們的勉勵也會成為我繼續在自己的園地裏耕種的動力。此外,還要感謝這幾年來在各種學術會議上結識的許多老師、朋友,他們的幫助讓我感覺不再寂寞,也希望能寫出更多的小東西,以接受他們的批評。
學術研究的辛苦,當事人的感受才是最深切的,想到自己的“兒子”馬上就要麵世,心底的漣漪難以平靜。所幸愛妻唐小薇、愛子李煦涵他們會共同分享我的喜與樂,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也會為我的任何一點成績而感到高興。
李小軍
2011年12月1日於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