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生說:“民營公司是野生的,要生存下來很辛苦。”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大到強,這是每一位企業主、老板或經理人共同的願望,創業者靠著巨大的勇氣和耐心、敏銳的頭腦和旺盛的鬥誌帶領企業走過創業的艱辛之路,但所有人都麵對著一個共同的難題:如何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條件下,使自己的企業能夠生存與發展。
對此,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有過感慨:“成功實際上是相對的。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發達的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立之初開始,還要不斷地學習,掌握各種能力。我自己從創立開始到1963年這一二十年來,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達旦的。”
柳傳誌曾經在2002年時說:“我從1984年起創辦企業,18年間和我同台領過獎的許多知名企業家,今天回頭去看,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
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曾說:“市場競爭不同情弱者,生死存亡靠自己。”
孫子說:“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孫子兵法·作戰第二》)這是說:隻聽過指揮雖笨拙但追求速勝的,沒見過隻講戰術精巧而使戰爭曠日持久的。言外之意,打仗要速勝。由此推及到商業競爭上,因為競爭是企業的常態,所以企業要追求單個競爭的速勝,但在整個發展曆程中,要善於打持久戰。因為競爭的終極結果是誰活得最久,誰就是百年老店,而不是誰勝得最多。這就需要企業經營者能充滿遠見地為企業的發展精準地找到下一個要跨的欄。
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利潤還是另有其他目的,在管理學發展史上曆來存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結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商學院得出的結論是企業存在的意義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預言家、哲學家查爾斯·漢迪亮出他關於企業的觀點:創造利潤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絕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利潤隻是公司的一個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開展工作或製造產品、提供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發展得更平穩、活得更長久。
對此,任正非十分讚同查爾斯·漢迪的這一說法。因為有著二十多年的企業經營閱曆,任正非對企業“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這一認知非常深刻,並且堅信不渝,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他說,隻有生存才是最本質、最重要的目標,才是永恒不變的自然法則。因為優秀,所以死亡。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英特爾總裁安迪·格羅夫曾提出“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理論,當時風靡全球。任正非提出“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觀點,一度也成為提醒經營者加強危機意識的企業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