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這些後,李誌忠這才擺擺手,“我裏還有事,就先回去了,你有什麼需要就給我打電話或者發微信。”
“好。”
楊越站在路邊,看著李誌忠的皮卡車掉頭離去。
這才轉過身拖起一個行李箱和幾個編織袋的行李,沿著黃土石子的小道,朝著那處破敗的土廟走去。
穿過兩側草木茂盛的小路,一路走到了土廟門前,望著脫了漆的斑駁大門,一時有些失神。
這處土廟是楊越自小長大的地方,因為坐落的這座山,被人命名為青龍山,偶爾也會有人叫青龍觀。
據說道觀流傳很多年了,以至於後來村子都以觀前為名,意為青龍觀前麵的村子。
楊越爺爺楊六是這青龍觀裏的廟祝,他的父母在他才五六歲時就外出打工做些小生意,後來或許是父母感情不和,進城沒幾年就離異了。
不久後兩人又各自都有了家庭,楊越這個拖油瓶從小在土廟裏,跟著爺爺長大。
他在楊越記憶裏偶爾有做道士打扮,但大多數時候和普通村裏人也差不多,種田種菜,操持莊稼。
當然,楊越記憶裏,爺爺楊六在老一輩人那邊算是個有點頭麵的人物,很得一些村民的尊敬。
楊越從小跟著爺爺生活,有老人照顧,倒也沒受什麼辛苦,生活雖是拮據些,但父母偶爾也會給點撫養費,日子倒也過得去。
推門進入青龍觀,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殘破不堪,大概是雜物都清理過的緣故,顯得有些空曠。
不少地方都蒙著厚厚的灰塵,被規整在牆角的座椅板凳和一些雜物,基本上都是灰撲撲的。
楊越將行李放下,從行李箱裏取出了早準備的線香,來到了青龍觀的大殿中間。
大殿中間供的是三清,三尊塑像曆經歲月,不少地方都脫了漆,露出了斑駁之色。
塑像前的幾案和香爐更是布著厚厚的一層灰,楊越還沒開始忙開,先也懶得擦拭,隻是點燃了三根線香,插在香爐裏。
從大殿往後,是用擺三清像木閣樓隔開的一個小小的後殿,兩側供奉有真武帝君、八仙、三官的塑像。
多年無人居住,頂頭的瓦片不少已然破裂,有陽光順著空隙漏了進來。
外沿牆壁上一塊水泥功德牌上,村子裏的“善男信女”們你五塊我十塊的名單依舊可見。
這是好幾十年前修葺青龍觀時,楊越爺爺募集的捐款,現在雨打風吹去,很多人都不在,整個上雲村都沒多少人,青龍觀也是徹底敗落了。
青龍觀後麵的一處院牆坍塌了,廚房那邊的瓦片也掉落了不少,大殿後麵的臥室裏一扇窗戶玻璃,也碎了,還有些鼠蟻的痕跡。
廚房裏的鍋碗瓢盆都被整收在一起,楊越翻找出來的時候,除了鐵鍋有些鏽跡之外,基本上也都還能用。
後院的老井有偶爾經過青龍觀的人打水使用,除了一些掉落的枯枝落葉外,井水還算幹淨。
青龍觀周圍的空地,前院的空坪和後院的菜地,雖是無人料理,但還長了不少菜。
地上是辣椒、茄子、空心菜,牆邊和搭好的藤架上還掛著豆角、苦瓜、黃瓜。
“這還真是意外之喜。”
楊越看了看這些蔬菜,大概猜到應該是去年爺爺過世後,這些蔬菜熟透結子,在今年重新長了出來。
隻不過今年沒人施肥照料,雜草很多,長勢很一般,茄子辣椒都長得個小歪斜,黃瓜苦瓜也是,但也不影響食用。
繞著青龍觀轉了一圈後,楊越心中對於青龍觀的情況大概了解了個大概。
整體而言,青龍觀的情況比他預想的要好。
爺爺過世不過一年多點的時間,沒有出現什麼屋簷破漏,牆體倒塌之類的情況。
不過,終究是時日久了,有機會還是需要好好修繕一番。
簡單的看過了青龍觀的情況,楊越沒有浪費時間,馬上著手開始打掃清理了起來。
他先是將曾經住的那間小屋的床板之類的器具拆了,搬到殿外,然後又找了掃把,打掃了一遍,再跟著去青龍觀後麵的水井裏打了水,用麻布擦拭了一番。
至於說一些地方需要修繕的,還有青龍觀外的雜草,倒也不急在一時,主要還是先騰出個住的地方。
後麵又到了廚房,裏麵的鍋碗瓢盆都在,不過鍋已經生了鐵鏽,其他的也是蒙著厚厚的塵土。
楊越先是找了幾個大的盆,到後老井那邊打水,將一應要用的灶台用具清洗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