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木楊城之謎(1 / 2)

木楊城是天地會文獻中經常提到的。它有時指自己的基地,有時指敵方的堡壘,有時又指天地會在開香堂時用的重要法器。它作為法器是個木鬥形狀的器物,開香堂時要擺放在香案正中,中間插著“某某山,三軍司令”的帥旗,兩邊插著代表前、中、後五祖的旗幟,下麵寫著“木立鬥世”,上麵標有“木楊城”三字。在此它具有象征意義。也有在拜會的時候,主持者以竹插地,糊紙作門,名曰木楊城。又有用桌椅搭橋,囑令人會之人由橋下走入“城內”(劉坤一奏,見《光緒東華續錄》),這時開香堂的處所就是木楊城。會眾在入會儀式上還有攻打木楊城和逛木楊城的節目。木楊城是如此複雜,難怪像羅爾綱先生這樣博學的史學家在談到它時也說“幾經詮釋,終苦不得其解”(見《困學叢書》598頁)。然而,因為它在天地會的活動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所以又必須弄懂它。了解了木楊城的來源,也就會對天地會的形成及其宗旨有更深刻的認識。

蕭一山的《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所記載的天地會內部文獻關於“木楊城”的盤詰最多,下麵采錄一段,以見其來源的蛛絲馬跡。

問:過了忠義堂又到何處?

答:又到木楊城。

問:木楊城有幾多高?

答:一望而高。

問:有何為證?

答:有詩為證。詩曰:看見木楊一望高,城基八麵動刀槍。軍情四路來飛報,雲龍出陣顯功勞。

問:木楊城有幾闊?

答:兩京十三省闊。

問:有何為證?

答:有詩為證。詩曰:十三省聚會洪英,始末開基立兩京。滅清計策千年切,君臣相會定太平。

問:木楊城何料所造?

答;下結大洪石,上是大明磚所造。

問:有何為證?

答:有詩為證。詩曰:下結洪石大明磚,城基萬載世流傳。民安便把乾坤轉,君臣相會定中原。

問:木楊城有幾多個望樓?

答:有二十一個望樓。

問:何人把守?

答:明兵把守。

問:有何為證?

答:有詩為證。詩曰:望樓把守是明英,清兵難到木楊城。廿一相逢軍將會,炮洗清兵不順情。

從這些盤詰中可以感到其中隱含著把守木楊城之意。它本是明人所造、明人所居、明人所守、清兵攻打它,遭到把守它的明人強烈的抵抗。近世開香堂的儀式中又有《破木楊城詩》:

奉了大哥命,來破木楊城。

一不擾人民,公買公賣立根衡。

二不要退縮不前進,殺退敵人百萬兵。

木楊城已經克複了,忠義堂前把令交。

木楊城的所有者仿佛變了,它轉到敵人手中,所以需要“攻打”。這與上麵的詩歌仿佛有矛盾,實際上這反映了滿清入主中原的過程。有的詩歌又寫到逛木楊城:木楊城內有關公,花紅百物在其中。

四大忠賢扶左右,鬆柏長錢掛西東。

藤牌寶劍千軍列,厘戥秤扇甚威風。

玉尺煙筒通四海,結彩綾花照明光。

五色彩旗三軍命,黃羅寶傘插五中。

鉸剪金花和玉箸,左桃右李壯軍容。

三牲酒醴來奉敬,五齋五果奉五龍。

洪糧穀鬥加足用,燈燭光輝滿地紅。

這首歌中皆盡形容鋪排木楊城中各種陳設的豐富華美,它又不是攻打或把守的戰爭要地,而是要接納弟兄們入夥、充滿喜慶氣氛的香堂了。這種矛盾現象,研究天地會的學者們很少涉及,但它確實與天地會的形成、發展有關。

日本學者平山周在《中國秘密社會史》中認為天地會香堂上陳設木鬥是“以參拜唐太宗李世民為宗教儀式,即獻之於少林寺以為根據者”。也就是說唐太宗曾封贈少林寺,而少林寺開創者是少林寺僧人(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少林寺,唐太宗所封是河南嵩山的少林寺;開創天地會者是福建漳州之少林寺),所以參拜唐太宗以示不忘本之意。周貽白、帥學富認為“西魯”乃影射羅刹,那麼木楊城就是指羅刹與清交界的阿克薩城,這個地方大多是用楊樹、柳樹建築成的“柵木城”,所以稱之為木楊城。天地會所以重視木楊城乃是紀念福建五百藤牌兵康熙間參加與羅刹的戰鬥。平山周點明木楊城與唐太宗有關,但沒有講明有什麼關係。周、帥想把木楊城與。西魯神話聯係起來解決,然而穿鑿太過,其誤我們在上麵已經談到。

我也認為木楊城與唐太宗有關。最初,天地會是遊民互助自救、帶有反主流社會傾向的秘密組織,由於清政府的嚴厲鎮壓(清政府對民間結社最為敏感),它便發展成為反抗政府的敵對力量,反政府就是反清。天地會最初與清政府對抗未必具有明確的民族意識,但因為清政府對他們的鎮壓十分嚴酷,反而促進了他們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於是,天地會提出了“反清複明”的口號。所謂“複明”,是指建立以漢族為主導力量的政權,而不能理解為是要恢複朱氏王朝的統治。由於滿清直接消滅的是朱明政權,為了號召群眾才提出“複明”的口號。實際上天地會對曆史上每一個一統的漢族政權都有好感。漢朝、唐朝是漢族王朝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唐皇族李氏有胡人血統,但文化水平很低的遊民自然不了解),因此對它們評價尤高。特別是唐朝,它產生了像唐太宗那樣在封建社會首屈一指的英明皇帝。天地會講到其結拜根由時總離不開萬朱李洪,萬、洪是天地會會眾的共姓,朱、李則是他們崇拜的兩姓,朱代表明'李代表唐。木楊城和唐太宗有關,並非由於他封贈過少林寺,而是因為在《說唐》係列的通俗小說中,李世民曾與木楊城發生過關係。《說唐後傳》中北番赤壁寶康王向唐朝挑釁,他就在木楊城中立朝。當唐太宗統率大軍逼近木楊城時,寶康王使用空城計,全部搬到賀蘭山中去了。唐軍到達後被逼入並困在木楊城中,時過三個月,兵糧將絕,見天降飛鼠,徐茂公說這是天賜黃糧,於是在殿前挖出了數萬糧草,可以維持數月之食。後來又用徐茂公之計,派程咬金衝出包圍,到京城長安搬取救兵,諸小將率兵解木楊城之圍。後來唐與北番和好,太宗主動退出木楊城,赤壁寶康王才得以複歸。通俗小說把北番都城稱之為木楊城,可能是牧羊城之訛,後世評書藝人演播這部書時便把它改作“牧羊城”(遼寧旅順一度名“牧羊城”)。天地會眾取這個故事,除了包含著對李世民的愛重之外,其原因還在於:一、木楊城是北番的都城,可以用以影射滿清的都城北京,用寶康王影射康熙。小說稱寶康王為康王,有的“西魯”神話傳本也稱康熙為康王(見《青紅幫演義》)或熙主(見《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而且木楊城雖為北番都城,但也曾為唐太宗所居,這與北京分別為明清兩代京城的情況類似。因此,攻打木楊城不僅有解救天地會眾心目中的聖主之意,而且把攻擊的矛頭指向了滿清最高統治者。二、眾小將終於攻入木楊城解救了李世民,赤壁寶康王不得不俯首稱臣,於是,唐君臣才得以從容地在木楊城中優遊。因此,攻打木楊城與遊逛木楊城並不矛盾,攻打在先,遊逛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