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木楊城取之於《說唐後傳》,從天地會內相互盤詰的詩歌中也可以找到證據:
問:木楊城有幾重?
答:有三重。
問:有何為證?
答:有詩為證。詩曰:木楊城內有三重,花紅寶燭在其中。幹戈疊疊扶明主,大清事絕盡歸洪。
問:木楊城何人所造?
答:唐李世民所造。
問:何人重修?
答:萬雲龍重修。
問:有何為證?
答:有詩為證。詩曰:唐王始立木楊城,雲龍重修顯威名。滅清四海皆寧靜,盡把胡人一掃平。
(見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
在盤詰之中很明顯地把木楊城與李世民、天地會聯係在一起。有的關於木楊城的詩歌中還強調城糧很多:木楊城內穀滿倉,雙揮寶劍掛中藏。
(見姚大羔《會簿》)
這與《說唐後傳》中第六回“天賜皇糧”的情節有關。此回言李世民被困於木楊城中,在糧草將絕之時,天降飛鼠,徐茂公言這是預示“糧在殿前階除之下,去泥三尺便見”。李世民命軍士掘下去,“果見有許多黃糧,盡有包裹,拿起一包,盡是蠶豆一般大的米粒”。這數萬糧草解了唐軍的燃眉之急。遊民最感困難的就是生存問題,所以他們在把木楊城想象成為自己的基地時,糧食一定是不可少的。
《說唐後傳》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本子,是清乾隆年間刻本。當然,它作為說書人用的底本,很早就在世間流傳了。《後傳》中徐茂公說:“前年西魏王李密,納愛蕭妃,屢行無道,後來忽有飛鼠盜糧,把李密糧米盡行搬去,卻盜在木楊城內,相救陛下,特獻皇糧。”這個情節在傳世的明萬曆刊本的《大唐秦王詞話》上就有。該書中說李密不聽群臣勸阻,非要把米借給洛陽的王世充,結果遭受天譴,所有的糧米皆被飛鼠盜走。可見這個故事來源甚早。
綜上所述可知,在天地會所舉行的各種儀式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木楊城來源於通俗小說,它具有雙重象征意義,既象征著被滿清統治者占領了的北京;又象征著被天地會收複了的作為漢族王朝的首都北京,或徑指被解放了的整個中國。因此在關於木楊城的問答中說它有“兩京十三省闊”,“兩京十三省”就是明朝的全部疆域。
我們應該看到通俗小說,特別是《水滸傳》、《三國誌演義》、《說唐》這三部通俗小說是天地會群體意識的主要來源,也可以說是天地會的文化基礎。這一點我在拙著《中國流民》(香港中華版,1992年)中有較詳細的論述,可參照。總之,中國自宋代以來發生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運動和動亂騷亂,凡是有眾人參加的群體活動無不受到通俗文學作品的影響,特別是遊民。他們從具有遊民意識的通俗文學作品汲取思想、受到鼓舞、獲取力量。而這一點卻很少受到曆史學家、文學史家的關注,很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