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三:改善家庭環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的身心得到良性發展,孩子在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自然就會以平常心看待遇到的事情,就會遠離焦慮。
張麗今年9歲,是個自信的孩子。這與爸爸對她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以前,張麗也是個容易為小事焦慮的孩子,尤其在考試前,她經常緊張地吃不下飯。
爸爸發現了她的這個現象後,把她的臥室窗簾換成了她喜歡的藍色,這樣她的心情就能平穩些;另外,在張麗考試的前一天晚上,爸爸會主動要求孩子和父母做遊戲,故意讓她成功,以緩解她的焦慮。
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把考試前的緊張和焦慮全都拋到腦後了。這個方法很奏效,爸爸屢試不爽。時間長了,張麗明顯地比同齡孩子成熟。
張麗爸爸的做法值得每位父母學習。為了防止孩子過度焦慮,父母應盡量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不能動輒就對孩子進行懲罰。
父母對孩子有監督和教育的義務,要想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遠離焦慮的困擾,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要和睦,悉心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氛圍,是讓孩子遠離焦慮、實現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條件和重要保證。
建議四:讓孩子麵對考試不再焦慮
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考試是檢測孩子學習效果的一種途徑,但在老師、父母的過度重視下,成了決定孩子未來的工具,正是因為考試被賦予那麼重要的意義,所以才會讓孩子對考試充滿了厭惡,麵對考試時會很焦慮。
如果孩子擺脫不了這種焦慮心理,就會對考試產生消極情緒,在考試中也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相應地也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要讓孩子端正考試態度,應減少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有的孩子為了迎接考試,會把大量的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中,不注意休息和休閑活動,也會產生焦慮情緒,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勞逸結合,以最好的狀態對待考試。
幫孩子拔去心中“嫉妒”
這根刺
教子鏡頭
康康今年讀三年級,在班級裏成績不是很理想,身邊的朋友也不多,很少有同學和他交朋友。主要原因是因為康康是個嫉妒心很強的孩子。
他嫉妒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成績出來之後,他會向老師打小報告,說考第一的同學作弊了;他嫉妒穿漂亮衣服的同學,故意在人家衣服上灑上墨水;他嫉妒被老師誇獎的那個寫字認真的同學,課下偷偷將那個同學的本子撕爛……
這樣的事情很多,不僅如此,在家裏,康康也很容易嫉妒,媽媽一誇獎別人的孩子,康康就會發脾氣,非要媽媽說自己好。看到嫉妒心如此強烈的康康,媽媽很擔心孩子將來到社會之後的發展情況。
教育啟悟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每個孩子都有嫉妒心,他們的嫉妒心從很小的時候就會有反映。在很多情況下,嫉妒會達到折磨人的程度,它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和心理障礙。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寬容的性格,寬容的孩子往往有遠大的誌向,而容易嫉妒他人的孩子一般學習較差、朋友少、做事能力差,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也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嫉妒的範圍很廣,包括嫉妒人、事、物,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樣的,主要有: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產生一種自我優越感,自己對某事物的占有意識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嫉妒心理。
還有的孩子為了縮小和消除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恢複心理上的平衡,往往會采用貶低或誹謗他人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這也是嫉妒心的表現。
嫉妒對孩子個人、集體和社會都起著損耗作用,是一種對團結、友愛很不利的情感,如果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還有很強的嫉妒心理,就很難協調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在生活中保持舒暢的心情。
所以,父母應該采取措施,讓孩子意識到嫉妒的危害,幫助孩子正視嫉妒,努力克服嫉妒的壞習慣。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分析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孩子自身的消極因素和外部環境的消極因素互相影響、作用而產生的。
隻有深入分析孩子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父母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一般來說,孩子存在嫉妒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孩子在競爭中受挫,導致他對成功者產生嫉妒的情緒;因老師表揚其他學生而產生嫉妒;自己身材欠佳而對外在條件優越的同學產生嫉妒;因為自身家境不好而對家境好的同學產生嫉妒等。
建議二:教育孩子承認差距,努力超越
孩子之間肯定是存在差距的,不是表現在這個方麵,就表現在那個方麵。父母要教育孩子承認差距,承認現實,要使自己在某些方麵比別人更加優秀,隻有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才能改變現狀,嫉妒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而且還會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壓力。
文聰是個很喜歡和別人攀比的孩子。以前,文聰回家經常會對媽媽說:“班裏的馬紅在數學課上答對了一道題目,課下就對我炫耀,不就是一道題嗎,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啊!”媽媽知道這是孩子的嫉妒心在作怪了。
媽媽對文聰說:“那道題你會做嗎?”文聰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媽媽說:“這是你和她的差距啊,人家會做,即使驕傲也沒什麼。你應該做的是看清你和她之間的差距,奮起努力。”
文聰覺得媽媽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在媽媽的引導下,她現在已經將嫉妒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了。
父母要幫助孩子將“努力改變自己”作為指導思想,從而自覺地減輕嫉妒心。父母千萬不要用貶低孩子所嫉妒對象的方法來減輕孩子的嫉妒心,那樣會導致孩子看到他人的不足而產生沾沾自喜,進而放棄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