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過於溺愛
教子鏡頭
黃先生家裏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自從有了兒子黃寶之後,就把兒子當成寶貝,在學前時期對他百依百順。等到黃寶上學之後,黃寶稍微遇到點困難就難以接受,回家後哭喪著臉,亂發脾氣。黃先生為此給他做好吃的,給他買好衣服,想盡各種辦法逗他開心。
黃寶每天的家庭作業,都是黃先生代勞;在學校受到一點委屈,黃先生就會出麵幹涉;為了使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後不會受批評,黃先生特意去找老師說情……
在爸爸的溺愛下,現在的黃寶簡直就是個小霸王,老師和同學都懶得理他了。
教育啟悟
愛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天性。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但是未必知道如何愛孩子。這裏關鍵要把握的是愛的方式,是讓孩子吃苦鍛煉呢,還是對孩子溺愛?這不僅是方法問題,還是教育態度問題。
正確的教子方法是讓孩子擺脫優越感,吃點苦,使之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質。不要過於溺愛,嬌寵孩子。
父母愛孩子,想把所有的愛都毫無保留地給孩子,然而,這種愛有時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毒藥,不會給孩子溫暖,卻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古今中外,被長輩溺愛的孩子沒有幾個能夠成大器的,成才的、有所成就的往往都是曆經苦難和挫折的孩子。
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控製孩子的一切,他們以為這樣做是愛孩子,很多孩子都不敢接受父母的愛,甚至害怕父母的愛,並不是他們不需要父母的愛,而是他們不能忍受父母以愛的名義限製他們。
父母對孩子非常寵愛,可是很多孩子並不領情,因此父母不僅要出於本能愛孩子,還要注意愛的表達方式,要適時適量,這樣才是愛孩子。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最好避免“隔代教育”
現在有的孩子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顧下長大,大多數的老人對孩子都很溺愛。長輩的過度溺愛,幹預了父母對孩子的正常教育,這讓孩子的父母倍覺無力,因此,對孩子最好不要采用“隔代教育”。
丫丫今年讀三年級,因為父母工作忙,她隻好跟著外公外婆生活。老人將丫丫看做掌上明珠,對於孩子疼愛有加,隻要是丫丫的要求,老人都會當成“聖旨”。
丫丫的爸爸看到老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擔心這樣下去,丫丫得不到別人的歡迎,於是和老人商量將孩子帶回自己身邊。和老人溝通之後,老人也意識到自己對丫丫的愛會害了她,就同意了丫丫爸爸的提議。丫丫到了爸爸身邊,身上很多被外公外婆慣壞的毛病也被糾正了。
老人和父母所處的位置不同,因此不可避免地會溺愛孩子,因此,父母要行使教養孩子的權利,不能回避照顧孩子的義務,自己帶孩子,教育孩子要堅持一定的原則。
建議二:不要因為愛孩子,就向孩子妥協
很多時候,孩子的性格、處事態度是由父母的性格和態度決定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都想為孩子提供更加優越的物質條件,所以,很多父母會無條件地向孩子妥協,但這並不是真正會愛孩子。
“我想要那種多功能的文具盒,今天你不給我買,我就不去學校了。”佳佳又開始“威脅”媽媽。她經常這樣任性地向媽媽喊。一旦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她就開始生氣地大哭大鬧,要不就會以不上學為由讓媽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在這樣的情況下,疼愛佳佳的媽媽經常會向她妥協。
父母要分清對錯,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合理的要求可以被滿足,無理要求就不能被滿足。一旦給了孩子“不行”的答案,就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妥協,就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行為,那樣隻會堅定孩子耍賴的信心。
愛孩子,就要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是,不可溺愛。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要堅決地說“不”,耐心給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改掉任性的壞習慣。
建議三:不要在家裏給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裏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受到照顧,父母有好吃的會放在孩子麵前,讓孩子一個人享用;父母可以不過生日,但是孩子不能不過,不僅要過,還要買蛋糕、買禮物;父母可以不穿名牌,但是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名牌……
父母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高人一等,從而變得自私、冷漠,沒有愛心,不懂得關心他人。這是父母的溺愛對孩子造成的消極影響。父母要在家庭中將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裏擁有特權,這樣就會從思想上減少對孩子的溺愛。
建議四:既要愛孩子,又要嚴管孩子
父母非常愛孩子,舍不得罵孩子一句,慢慢地就會使孩子養成驕橫的性格;也有的父母害怕溺愛孩子會害了他們,所以嚴厲地對待孩子,這樣做,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他,對孩子的心理是種傷害。這兩種愛孩子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正確的愛孩子的方式應該是既要愛孩子,又要給孩子提出嚴格的要求,將愛和嚴格要求結合在一起,這對孩子是最好的。
過分依賴,使孩子變得無能
教子鏡頭
劉香小時候身體很弱,經常會生病,所以媽媽對她就更加嗬護了。媽媽什麼事情都會幫她做好,劉香對媽媽也很依賴。很多時候,劉香和小朋友鬧矛盾了,她都會回家拉媽媽出來解決。媽媽認為女兒和自己關係很好,為此還暗自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