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不要用愛的理由約束孩子——父母應改正的錯誤教育方式(2)(1 / 3)

教育啟悟

在古代社會裏,父母總是把子女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希望他們傳宗接代、事業有成、光宗耀祖。雖然社會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還是有很多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可以采用任何方式支配孩子,即使過度指揮,也不會覺得有錯。這是錯誤的思想。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的主見,人雲亦雲,隨大流,他們卻很少想到,這和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關係的。

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品,過度指揮孩子,孩子會在父母的命令中喪失自己的思想和主見,缺乏個性,隻要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讓父母幫助自己解決,這樣的孩子是無法在集體中擔任領導的角色的,也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在被過度指揮的孩子的父母心裏,孩子就是屬於自己的,他們對孩子有高標準和嚴格要求,很少和孩子溝通、對孩子講道理,最初孩子可能會和過度指揮的父母理論,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屈從於父母,成為父母的“奴隸”,活得沒有自我。

在孩子眼中,過度指揮的父母是很不通情達理的,時間長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明智的父母要放棄對孩子的過度指揮,讓孩子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平等地對待孩子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放不下自己的架子,總是高高在上地對待孩子,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具有指揮權。但是事實上,這樣是很難實現和孩子的溝通的,也就無法實現教育孩子的真正目標。

家裏來客人了,可是曉紅的媽媽發現家裏的鹽不夠用了,她還在忙著做飯,就衝在屋子玩遊戲的曉紅說:“去,給我買包鹽。”曉紅沒有搭理媽媽,而是繼續玩自己的遊戲。

過了一會兒,媽媽換了個口氣:“孩子,媽媽知道你在玩,也不想打擾你,可是媽媽實在脫不開身,你就幫媽媽這次吧。”聽了媽媽的話,曉紅覺得媽媽將自己看成了她的朋友。樂滋滋地去幫媽媽買了鹽。

在現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好把教育孩子的過程看成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對話,讓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成為有主見的孩子。

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不注重培養他們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就會以極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如發脾氣、默不作聲,如果任其發展,孩子就會變得個性古怪,最終難以適應社會的。父母要學會平等地對待孩子,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建議二:不要讓孩子成為“木偶”

“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話?真是沒法管了……”這是很多父母經常發出的感歎。似乎在父母眼裏,言聽計從、將父母的話視為“聖旨”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小時候什麼都會聽從父母的指揮,但是孩子長大後,就難說會不會聽話了。

孩子度過懵懂的孩提時期之後,逐漸會有自己的想法,一旦自己的想法遭遇父母的反對,就會出現摩擦,表現出叛逆的行為。這個時候,父母如果還是采用高壓教育方式,孩子會從心底產生厭惡的情緒。

父母不要將孩子看做木偶,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而不是事事指揮孩子、控製孩子、擺布他。

建議三:多些商量,少些指揮

事事指揮孩子,不聽取孩子的意見,孩子長大後就會缺乏判斷力和選擇能力,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缺乏責任感,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對自己負責。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商量,得到孩子的同意和認同。但中國大多數的父母缺少的就是這種教育精神和方法。

父母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用或少用指揮的口氣。比如,父母想讓孩子去做作業,可以對孩子說:“現在是不是到你寫作業的時間了,把作業做完就可以看會兒電視了。”而不要說:“抓緊去寫作業。”

想讓孩子幫自己買份報紙,可以對孩子說:“你能幫我去買份報紙嗎?”而不能說:“快去幫我買份報紙。”

商量的語氣可以讓孩子獲得“父母尊重我”的美好情感體驗,從而對父母產生好感和信任,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把過高期望強加給孩子

教子鏡頭

品超的爸爸沒有上過大學,他希望品超可以成為有知識的人。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麼錯的,可是他對品超的要求很高,管得很嚴。品超的成績一直不錯,即便如此,品超的爸爸還是經常督促他好好學習,不斷給品超提出更高要求。

“你一定不能給我丟臉啊!”“你必須在班級裏名列前茅。”每天在品超耳邊重複的就是這樣的話。有時候,品超的名次下降了,爸爸就會冷嘲熱諷,還訓斥孩子說:“如果不按照我的目標努力,就上不了大學。”

品超的心理產生了陰影,對學習逐漸失去了信心。

教育啟悟

每位父母都會對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希望孩子比別的孩子有天賦、聰明、優秀,如果父母沒有進入名牌大學,就希望孩子可以進入名校求學,如果父母連鋼琴都沒有碰過,就希望孩子會成為出名的鋼琴家……總之,父母不成功,就期望孩子可以成功。

適當的期望是孩子前進的動力,但是如果期望過高,不僅不會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很急切,似乎已經成了社會上的特殊病態。父母對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好期望標準,一旦背離了孩子的實際,讓孩子覺得可望而不可即時,就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形成了這樣的意識:我要用最好的成績來使父母高興。因為在孩子看來,隻有實現了父母的高期望,才會獲得父母的認可。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孩子會過早失去本該無憂無慮的生活。

天底下的每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希望孩子健康順利地成長。所以,父母應該抱著平和的心態,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減少孩子心理上的壓力,根據實際情況製訂符合孩子的期望值。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以平常心對待孩子

不管孩子優秀與否,父母都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隻有將孩子看成普通人,才會真正地感受孩子的優點,發現孩子與眾不同之處。

杜魯門當選後的一天,一位記者前去采訪他的母親。記者對杜魯門的母親說:“您有哈裏這樣的兒子,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沒想到,杜魯門的母親說:“是的,不過,我還有個令人驕傲的兒子呢,他現在在地裏挖土豆呢。”

原來,杜魯門的弟弟是位農夫,但是他的母親並不認為做農夫的兒子是無能的。對她來說,每個兒子都讓她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