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三巡後,大舅對外甥說“玉堂啊,你已學文八年,老話說的好 ,“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現在雖說是皇帝老兒早沒了,但這亂世之上,最能靠的上的,還得是咱腰裏的槍杆子!怎麼樣,要不要跟大舅到隊伍上打磨幾年,保你小子是文武雙全啊!哈哈哈......”
說實話,聞聽大舅此話,這小子是早就按耐不住了,他一直是崇拜那些古往今來的綠林好漢江湖豪俠,當即滿口答應道“大舅,我願意!”
奈何陳母心疼兒子,對玉堂說“你娃懂什麼,那隊伍上是玩的地方?刀槍無眼啊!”
陳大戶喝了一杯酒,把酒杯往桌上一放,說:“也罷,我看讓玉堂去鍛煉鍛煉也好,將來學成以後,雖說不一定能成為朝廷的架海金梁,但也可為我陳家撐門立戶!”陳母本想堅持,耐不住三人勸說,隻得作罷,千叮囑萬叮囑自家兄弟要照顧好玉堂,可不能出了閃失讓陳家無後啊。做舅的滿口答應保他無憂!
第二天,陳玉堂便跟隨大舅來到了隊伍上,大舅戎馬半生,對這個外甥分外嚴格,馬術槍械全委托給營長崔三響,崔三響本名不叫三響。三響是外號,啥意思呢?說的是崔三響的槍快,戰場上他要想打誰,聽不到他的槍響過三聲,對方肯定是一命嗚呼!
大舅和三響是拜把子兄弟,在軍中是上下級,酒桌上大舅瞪著醉眼:“奶奶的熊! 玉堂,你就跟著你三響叔好好練,把腰杆子和手腕子給老子練硬嘍!”
從此以後,陳玉堂當真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跟著崔三響苦練騎馬射擊。雖說是富貴出身,但從沒有半分姣憐之氣,連崔三響都暗自佩服這娃娃的骨氣!
一轉眼五年過去了,陳大少爺刻苦訓練加之天資聰穎,早已練就一手好槍法,好到什麼程度呢?別人打靶頂好的是一槍命中靶心,他是騎在馬上雙槍在手,衝著靶心,左右開弓。先右手後左手,兩顆子彈一前一後,恰如流星趕月,靶子上隻有一個槍眼!兩顆子彈從一個孔穿過去啦!
眼看學藝已成,加之蔣介石、馮玉祥等正忙著中原大戰,戰火四處蔓延。陳玉堂掛念家中父母,便向大舅辭行。大舅忙於軍中之事便沒有挽留。
臨行時命副官取出一個木匣,裏麵是用紅紙封起的五十塊袁大頭和兩把嶄新鋥亮的毛瑟手槍,俗稱“二十響”,以及五百發子彈!
陳玉堂看到這兩把槍,頓時雙眼放光,這可是正宗的舶來品,德國造!槍身泛著青幽幽的金屬光澤,遠不同於隊伍上平時用的國內漢陽兵工廠仿造的匣子炮。
陳大少爺當即栓束好行裝,腰插雙槍,跨上一匹快馬,辭別大舅,投北而入。這一去便如龍入海、鳳騰空!引出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