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日軍不僅裝備落後於蘇軍,戰略戰術上更是迷信傳統的偷襲、夜戰,沉湎於“肉彈攻擊”等日俄戰爭時期的那一套,違背了一係列與時俱進的用兵之道:“任何戰術都隻適用於一定的曆史階段,如果武器改進了,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那麼軍事組織的形式、軍隊指揮的方法也會隨著改變。”(伏龍芝語)“在戰爭中死守教條的指揮官必敗。”(尤利塞斯·格蘭特語)“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於模仿以往英雄們的計劃,把它用於新的情況中。”(丘吉爾語)
日軍在諾門罕戰爭中失敗是一種必然。
諾門罕之戰,改變了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
諾門罕之戰,使斯大林認可了朱可夫,其後在萬分險惡的時刻大膽地使用朱可夫,發揮其天才的軍事才幹,指揮了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攻克柏林等重要戰役戰鬥,最後贏得了二戰的勝利。
諾門罕之戰,使陸空一體、機械化合同戰爭得到蘇軍的普遍認同,並在二戰前夕很短暫的時間裏得以從作戰思想、戰略戰術、編製體製、武器裝備等諸多方麵得以提升,在其後的對德作戰中逐步從被動變為主動。
諾門罕之戰,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處置戰爭的警世恒言和用兵之道。
假如沒有諾門罕戰爭,日本沒有南下打美而是北上打蘇,與納粹德國從東西兩麵夾擊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就得改寫了。
假如沒有諾門罕戰爭,朱可夫不能成為主要戰役戰鬥的指揮者,指揮係統一度陷於癱瘓的紅軍在德軍占優的一個個戰役戰鬥中就難以反敗為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就得改寫了。
假如沒有諾門罕戰爭,先進的作戰思想不被認可,繼續秉持落後的思想和戰法,蘇聯軍隊的勝利是不可思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就得改寫了。
不是說“改寫”就不能戰勝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正義終歸戰勝邪惡。但付出的代價就要大得多,延宕的時間就要長得多,勝利的到來要困難得多,人民承受的痛苦就要多得多。
當然,曆史沒有“假如”。
但是,曆史有經驗,有教訓,有規律,需要總結、記取。
這是因為:今天是從昨天走來,明天將從今天走去;曆史是現實的鏡子,現實是未來的昭示,曆史能告訴未來。
這還因為:今天的戰爭是昨天戰爭的繼續,明天的戰爭將是今天戰爭的演繹。
反映諾門罕之戰,本書沒有過多地表現戰場上一般的攻守進退,而是盡量從決策、指揮者的層次,力求寫得更思辯一些,更內在一些,讓讀者更多地了解、體味戰爭中那些最本質的東西。
諾門罕戰爭過去七十多年了,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寫好這場戰爭,尤其要使其能警示現實、告訴未來,是一件難事。
好在變化的是世界,不變的是曆史。
作者
二○一二年三月十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