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張建君的這種三階段分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經濟改革或者說轉型的過程,總的來說經曆了由體製外市場因素的培育到體製內市場主體的構建到整個社會的全麵推進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務,有改革的重點,當然,圍繞這些重點,我國的很多經濟學家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術觀點。
第一階段的體製模式與改革方案探索期主要是在探索中國經濟體製的目標模式,由於最終的目標模式並沒有確立,所以改革的重點在體製之外,而非體製之內,主要的重點在價格形成機製和非公有製經濟成分的培育,至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原有體製中最核心的東西——公有製企業,雖也有過各種改革的探索,但基本的運行機製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當然,通過價格形成機製的改革,實際上對於公有製經濟最終的改革也奠定了基礎。在價格形成機製與企業改革問題上,現實中的政策出現了五個具體的發展階段:即放權讓利的改革階段;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階段;“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階段。
在學術界,圍繞這一問題,也形成了四派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是以劉國光、戴園晨、張卓元等為代表的“雙向協同”改革思路,即實行企業改革與價格改革兩條主線協同並行戰略;第二種是以厲以寧為代表的思路,主張所有製改革是改革的關鍵;第三種是以吳敬璉為代表的“協調改革派”,強調價格改革是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突破口;第四種是以王琢代表,提出了“突破兩頭,帶動市場”的改革戰略。這時學術界的另一熱點是計劃與市場的關係以及中國經濟體製的目標模式。在這一問題上,也形成了諸多有價值的觀點,其中主要有穀書堂、宋則行提出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模式論;王琢提出的“宏觀調節市場與市場調節企業統一”的中國經濟體製模式論;劉國光提出的體製模式與發展模式的“雙模式轉換”模式論;董輔礽提出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八寶飯的混合經濟模式論等等。這一階段在實踐層麵也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主要體現完成了三個革命性的改革,第一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革命性改革,開創了經濟轉型的局部試驗、典型推廣、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特點,證明了局部改革的可行性;第二是價格雙軌製改革戰略奠定了中國經濟體製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平穩過渡的基礎,實現了計劃經濟運行機製向市場經濟運行機製的有序轉變;第三,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培育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體製外力量,成就了中國經濟的多元化主體,成為轉型經濟學的重要範式,即“體製外改革”的重要例證。
第二階段是體製轉軌與改革重點突破的轉軌明確期。1992年十四大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標誌著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目標模式探索期的結束,中國也就正式開始了體製轉軌。進入這一階段之後,從理論與實踐層麵都基本上停止了對計劃與市場關係的探討,而轉向了要什麼樣的市場經濟以及如何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問題。這一階段理論探討的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麵:
其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以當時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的“四梁八柱”理論最具有代表性。李鐵映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可以分為八個方麵,這八個方麵可以概括為“四梁八柱”,即(1)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2)培育和發展市場體係,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製;(3)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係;(4)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製度;(5)穩定農村基本生產關係,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村經濟體製;(6)深化對外經濟體製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7)進一步改革科技體製和教育體製;(8)加強法律製度建設。後來一段時期內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的研究基本上也就圍繞著這八個方麵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