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傑倫”這三個字在很多年輕人心目中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現在的他,遊走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裏,盡情地揮灑著自己的音樂才華,他的“酷”和特立獨行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標誌。殊不知,在成功的背後,周傑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周傑倫在少年時代,遭受了家庭的變故,給他的心靈留下了很深的創傷。媽媽獨立把他養大,還培養他學習鋼琴。中學畢業後,因為家境不佳,他不得不去當侍應生。後來,因為參加一個電視台的新人選秀的節目,被台灣著名藝人吳宗憲發掘,到他的唱片公司發展。一開始,周傑倫創作了很多歌曲,吳宗憲把這些歌曲推薦給很多歌手演唱,但這些歌手對其不屑一顧。周傑倫回想著一路成長中的種種艱難,他知道,最初的夢想一直留存在他的心裏,他發誓,一定要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顯然,夢想已經成為他的一種信仰,成為不能終止的靈魂追求。終於,周傑倫自己作詞、作曲的第一張專輯《傑倫》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他成功了。
二十幾歲的我們在堅持夢想的道路上,或許都曾遭受過或者將會繼續遭受很多的白眼和嘲弄。我們會一遍遍地詢問自己:我真的可以嗎?這時候,要學習周傑倫的精神,繼續走下去。嘲弄我們的人最終看到的或許隻能是我們成功的瀟灑背影。
史鐵生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在二十幾歲的時候遭受了人生最沉痛的打擊——雙腿萎縮,餘生要與輪椅為伴。年輕氣盛的他,當時根本無法接受這一現實,長時間地在公園裏坐著輪椅發呆。他絕望痛苦,感覺著周圍人那些冷冷的目光,想著關心著自己的母親,覺得自己淒慘無比。然而,也是在與公園的相處中,他發現了自然萬物的生長規律,想透了人生的生死命題。他明白了,上天就是要你來世上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的。
之後的史鐵生,重新勇敢地拿起了筆,書寫著自己的人生體驗,成為了現代的心靈醫師。讀他的作品,我們體會到他精神世界的博大和人類思想的可貴,他是自己的心理治療者,也治愈很多的精神“殘疾者”。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是史鐵生的夢想,也永遠是他的信仰。
著名導演李安在成名之前,經過了6年多的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大多數時候都是幫劇組看器材,做點剪輯等劇務雜事。最痛苦的經曆是,他曾經拿著一個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麵對別人的白眼和拒絕。那時候,李安將近30歲。古人說:三十而立。而他連自己的生活都還沒法自立,李安無數次地思慮:怎麼辦?繼續等待,還是就此放棄心中的電影夢?
無望的等待,沒能阻止李安繼續自己的電影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李安的劇本得到基金會的讚助,他開始自己拿起攝像機,再到後來,一些電影開始在國際上獲獎。現在的他,已經是國際大導演,憑借《斷臂山》拿到了奧斯卡金人獎。正是在最黑暗時刻的堅守,永不放棄的電影夢想,支持出了一個優秀的導演,也讓我們明白了黑暗中堅守夢想的可貴。
當夢想成為信仰,那些曾經的或者正在經受的遺憾、挫折、失敗都不會令我們感到絕望,我們擁有更多的隻會是對未來更多的期許。那矢誌不移的夢想追求,怎麼會經受不住一時的失意呢?王寶強現在已經成為一位專業的演員,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在成名之前,王寶強的生命中隻有一個信念——要演戲,做演員。為此,他堅決地行走在跑龍套的隊伍中。終於,他有了“傻根”這個角色,後來有了更多的角色,最後他成功了。王寶強的夢想就是他的信仰,他堅定不移地行進,用自己活生生的事例告訴我們:隻要有夢想,沒有什麼不可以。
二十幾歲,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黑暗。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堅定地問問自己:我經曆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嗎?我要追逐夢想嗎?是的,我們要繼續追逐夢想。夢想成為信仰,將會讓我們勇敢麵對黑暗。也許在黑暗中,我們會看到些微弱的亮光,而那些微弱的亮光或許能照亮我們的心靈,召喚我們繼續為夢想而搏擊。我們要勇於堅持自己的理想,要相信自己,眼前經曆的所謂失敗,隻是暫時沒有成功而已。永遠記得那些黑暗中的淚水不會白流,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當夢想成為信仰,我們決意永遠不回去,堅定地前行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