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趁年輕,我們幹點什麼吧(1 / 1)

二十幾歲是以挑戰者姿態迎接一切的年齡,二十幾歲是不需要有人告訴你應當如何感受世界的年齡,二十幾歲充滿了活力。在人生的二十幾歲,我們怎樣安排自己的生活?

二十幾歲的時候,畢加索的母親告訴他:“你長大了,假如去當兵,準能成為將軍,假如去當修士,準能成為教皇。”畢加索說:“我當畫家,我就成了畢加索。”這才是我們懷念二十幾歲的理由,一切都是待定的,無數的假設成就無數的可能。

二十幾歲的我們正年輕,年輕的時候,有太多需要做的事。趁年輕,我們幹點兒什麼吧。因為年輕,所以才有的是時間;因為年輕,才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請充分利用時間,真正沉下心來,多讀幾本好書,多接受良師益友的思想,在浩淼的書海中,開始明白自己的渺小,這樣你才能變得寬廣。二十幾歲的我們正年輕,年輕有一種永生之感——它似乎能彌補一切。二十幾歲之前的生命已經流走,但蘊藏著無盡寶藏的二十幾歲之後的生命還沒有明確的下限。因此,我們對它也就抱著無窮的希望。

著名作家劉心武曾這樣寫道:“青春的美好,不必詳盡地鋪陳,單單想到這一點便令人心醉——青春是一種特權!”

青春誠美好,但青春必凋零。邁過去!敢於用你還不夠堅實的肩膀,承受來自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敢於樹立起宏大的理想目標;敢於以堅毅和奮發的進取精神開創出祖國和人民所需要的業績……是的,青春是個稍縱即逝的過程。沒有人能永遠年輕,我們唯一能保持的隻能是心態上的年輕。所以,珍惜青春時光,一定幹點兒什麼吧。

曾有一位教授在上課,台下的學生昏昏欲睡。這時,教授突然發問:“同學們,你們能說出祖父的名字嗎?他有過什麼業績?”台下的學生來了興致,有人舉手。教授問:“那你們能說出你們曾祖父的名字嗎?他們又做過什麼?”台下的學生再沒人舉手了。這時,教授語重心長地說:“也難怪,誰讓他們沒給你們留下什麼東西,讓你們記住他們呢。人生就是這樣,等若幹年後,你們還會被你們的子孫後代記住嗎?你們希望像自己的祖父、曾祖父一樣被遺忘,還是想永遠地被人記住?”學生們陷入了沉思。

二十幾歲的青春多麼美好,蹉跎歲月渾渾噩噩能度過,好好作為、全力做事也能度過。最關鍵的是,你在往後的歲月裏回憶起青春年少的時候,希望能給自己留下什麼?由於缺少經驗,感情旺盛,我們總以為自己能像大自然一樣永生。事實上,我們在世界上隻是暫時棲身。

作家畢淑敏曾去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學演講,有一個問題是:“人生有什麼意義?”畢淑敏說,她相信,一個人在自己年輕的時候,是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尋怎樣的意義?最後她非常負責地對大家說,她思索的結果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句話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如同曠野。但是,緊接著就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她接著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

是的,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可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麼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裏,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填充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的框架,當成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定下奮鬥終身的決心?

二十幾歲的我們,要確立自己人生的意義,並為此努力奮鬥,勇敢執著,這樣才能有所作為。換言之,如果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能很好地回答自己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我們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導向,我們會以此為坐標來拓展自己的人生。

美國影星秀蘭·鄧波兒曾經感慨道:“我匆匆度過了嬰兒時期,就開始工作了。”她的人生因電影而變得有意義。自詡為“早熟的蘋果”的蔣方舟,從7歲就開始寫作,9歲出版散文集,11歲成為暢銷書作家。她曾被譽為“神童作家”。有人問她什麼時候開始寫作,她如是說:“我從生下來,就在積極籌備寫書了。我希望一直寫到200歲。”

年輕的時候找到自己想幹的,並且幹成了,才能無愧自己的青春,無愧自己的二十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