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句詩說:“樹林美麗、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諾言,尚待實現。還要奔行百裏方可沉睡。”這句話讓每一個願意清醒著的人,明白自己處在怎樣的坐標上,向往什麼位置,該如何抵達。“我有諾言,尚待實現”,這保證了我們始終“在路上”。我們采用奔跑的姿勢,心無旁騖地朝著自己向往的地方行進。我們在行進中,留戀著沿途的風景,懷著美好的心態走向未來。
我們享受著諾言實現的過程,用生命的名義踐行著我們所許諾的。最好的狀態,也許正在於此。我們奔向那個諾言,我們要趕去遠方,追尋那夏花的絢爛,但是我們會以寧靜平和的心去體味路途的種種酸甜苦辣。我們會抱怨路程漫漫,但我們同時也要學會欣賞路程中的美麗景色。這樣的旅途才能變得迷人而有意義。
作家鐵凝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假若人生如一條長街,我就不願意錯過街上每一處細小的風景。假若人生是長街的一個短夢,我願意把這夢做得生機盎然。”生活,不隻是因為活著,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格調,活出自己的精彩。讓自己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是我們在喧騰的潮流中,都有資格擁有的真正華美。
艾爾弗·德·德索薩說:“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唱歌吧,像沒有人聆聽一樣;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去愛吧,像不曾受傷一樣……”生命的這種極致狀態多麼美麗。
或許,二十幾歲的我們為夢想心如朝聖般虔誠。在為夢想付出的過程中,我們一步步從青澀到成熟,從膚淺到深刻,從脆弱到堅強,從浮華到寧靜。風雲歲月,波瀾不驚,二十幾歲的我們站在時光的街口回首,發現自己的人生,隻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一個小小的水滴,在大時代的弄潮中,點點彙聚成海,我們以自己的一種方式,在這個小小的海洋中走完人生。
二十幾歲的我們需要成長。成長是一件最豐饒的事情。因為成長,今天的麥苗是鮮綠的,明天就會變成金黃;因為成長,今天的麥穗是飽滿的,明天就可進入打麥場;因為成長,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會嬌豔綻放;因為成長,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進了泥土的溫床……不,不要為躺進打麥場的麥穗和融進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種成長。生命存在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有深情。
在成長中,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困境,這時我們需要有與自己和解的勇氣。我們為諾言奔波,我們麵臨精神上的困頓無法自拔。這時候,要與生活和解,說到底就是與自己和解。然而,這對二十幾歲的我們來說並非易事——放棄什麼之後,依然有生活的勇氣,有快樂的勇氣,這是更高一層的境界。我們要明白,上帝給了我們大腦和耳朵,是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人生,思索生活,讓我們能聽得到世間所有紛雜的聲音;讓我們懂得去選擇,去舍得,讓我們將所有紛雜的聲音,轉換成美妙動聽的音樂。我們要享受成功過程中的痛苦,當然也享受那成長中的美妙的音樂,我們要學會用愛傾聽這個世界的聲音。
去享受實現諾言的過程,這將會使我們成為自己生命的體驗者。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隻有一次生存的機會,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個體。正像盧梭所說:“上帝把你造出來後,就把那個屬於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而使自我散放出個性的光華。別人不能代替你走完人生,人生也因經曆而美好。盡管人生旅途中具體的經曆總是顯得那樣瑣碎,那樣平凡,那樣漫長,又是那樣不厭其煩,但是,恰恰是它們構成了真實而精彩人生。這才是生命最彌足珍貴的狀態。
作家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的創作手記中說過:“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隻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會活得更為充實。在無數個焦慮而失眠的夜晚,我為此痛苦不已。我倏忽間想起已被實踐的塵土埋蓋的很深很遠的一個早年夢也許是在二十幾歲左右,我決定要寫一個規模很大的書。我所麵臨的痛苦是多種多樣的,這時候,我才清楚地意識到我將要進行的其實是一次命運的‘賭博’,而賭注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我們應當渴望擁有路遙那樣的沉重,用我們二十幾歲的青春確定一個諾言,去真切地體會精神上的撞擊力,去接受精神的沐浴,得到脫胎換骨的成長。我們要在二十幾歲的青春裏保持追尋的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中體會到樂趣,得到成長,這種過程在往後的歲月裏會讓我們感覺那般經曆如此之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