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無為而治(3)(1 / 3)

“無為而治”在管理上的應用,同樣要求企業管理者順應自然規律,順應事物發展的方向,因勢利導,借力使力達到成功。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應該充分認識並運用經濟周期、行業發展周期、產品生命周期等經濟規律,充分考慮到項目投資的風險,在發展與調整的關係上把握好周期規律,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隻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掌握規律,順勢而為,熟能生巧,就一定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第二,宏觀有為,微觀無為。

老子的“無為而治”,並非是放任自流,毫無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即宏觀有為,微觀無為。也就是說,管理者在“小事”上應有所不為,而在“大事”上應有所為,隻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為,然後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為。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麵對大量的信息幹擾,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應學會取舍,絢麗的市場上充斥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投資機會,決策要服從於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掉入“事事欲有為,事事不可為的陷阱”。企業在介入某一產業時不是服務於所有客戶而是要進行取舍。

一個優秀的現代企業領導者,要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在小事上有所不為”,就必須在使用幹部上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在中國古代,人們從曆代治國成效經驗中,早已認識到“君閑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閑國必衰”的道理。所以,在管理之道上,黃老學派主張“君無為而臣有為”。在用人上對於賢臣必須高度信任,充分放權,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調動與發揮企業各級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不越俎代庖,不橫加幹涉,隻有這樣,才能調動各級員工的積極性,達到“不為”而“有為”的效果。

第三,有為於前,無為於後。

企業管理的無為而治,在高層是指宏觀控製,而非事必躬親,在基層則是順其自然,而非逆自然行事。高層管理的所謂宏觀控製就是引導企業不偏離自然發展的方向,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而不是事後控製或事中控製。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企業出現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這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管理者應該把企業的痼疾根治於萌芽狀態,而不應像對待病重患者那樣,病入膏肓時才動大手術。

第四,攻克難關,借力而為。

很多管理者思想上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隻有擁有大量的資源,才能大展宏圖。事實上,辦實業並不在於你已擁有多少資源,而是在於你能利用多少資源,整合多少資源,要善於借力。在占有資源上要行無為之事,在利用資源上要有所作為。

證明一個管理人員優秀與否,並不在於你多麼會做具體的事務,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而是在於你能否借用他人的力量和集體的力量來攻克某一個難關。聰明的人總會利用別人的力量獲得成功。領導者最大的本領就是駕馭人才的能力。

第五,少管多放,穩定增強。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必須堅持政策的一貫性,政策多變則擾民。企業管理亦然。在管理中運用這個原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少管出效益。管理實際上是對人的一種管控活動。控製的最高境界是少控製、不控製。如果管理部下時“天天翻動小魚”,隻能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②管理的簡單化、標準化。所謂少管不是不管,而是管理者要抓住管理的關鍵。這個關鍵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不越權管理、不越級管理。企業管理者應透過複雜的表麵現象,洞察問題的本質,化繁為簡,使管理簡單化。此外,要想管得少又管得好,還必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製度,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將簡單問題標準化、程序化。因為人都是有弱點,有感情的。而製度呢?卻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③建立合理預期。合理預期,是一個企業賴以長期發展的基礎。假若一個企業發展策略不固定,波動易變,就會使員工、供應商、顧客無法建立合理預期。沒有合理預期,企業的員工及與其合作的利益相關體的行為就會變成短期行為,而短期行為會使企業的穩定性減弱,風險因素增強。

2人性管理,功成不居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一種形態,現代化管理則是這種形態下實施合乎人性管理的一種追求。管理必須合乎人性,否則有悖人類發展的目的。隻有利潤,隻有績效,一切講責任,一切講效率,而人人不得其安的管理違背了人類的初衷,隻會被人類所摒棄。

管理隻有合乎人性,隻有順乎人性的要求,才能達到管理者希望達到的境界。

人都是喜歡自由的。梁啟超在參透“無為”的意境後,將其解釋為“別管他”。他說:“俗語‘別管他’,文言即是‘無為’。”

“別管他”好像與“管理”兩個字有點不沾邊,是的,但我們別忘了“管理”後麵還有一個“理”字,不要管他,卻不能不理他。“理”是什麼?“理”是孟子當年所說的“敬”,孟子說:“有禮者敬人”,希望所有管理者,都應該“看得起”(敬)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