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現代企業的管理王道
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完善的“內聖外王”思想,能夠使企業在商海的驚濤駭浪之中險中求勝,一路凱歌。企業的“內聖”就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和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的完美統一。企業的“外王”就是指企業的產品占領市場並帶來利潤,促進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機和成長,促進全民精神文明的發展和成熟。而其“內聖”主要是指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為企業創造效益,為職工謀求福利等。
1經世濟民,建功立業
“內聖外王”的思想對於現代企業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改革開放初,一大批企業家在全民經商的熱潮中應運而生,但由於這批企業家素質良莠不齊,導致他們經營的企業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有的發展成了大企業,前途輝煌;而有的則不久就煙消灰滅,無影無綜了。那麼,在現代社會,究竟什麼樣的企業家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並塑造人生的輝煌呢?
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個新型的企業家,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時代精神外,還必須善於從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中吸取思想營養。“內聖外王”之道,是古代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所謂“內聖”,即孟子所說的“聖人,人倫之至也”,要求在個人生命內完成最高的道德修養;所謂“外王”,要求人們不隻是追求個人生命的道德完美,更要把這種“內聖”外化為道德實踐和“經世濟民”之策,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具體應從下列方法入手:
第一,善於從古代儒家的理想人格中吸取有益於市場經濟發展的倫理道德思想。
依據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思想,在企業經營上,尊重人的價值,推行“人格化管理”。所謂“人格化管理”,既要求管理者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也要求充分尊重被管理者人格。有些企業家推行的“愛的管理”和“人情味管理”,也是儒家“仁者愛人”思想的具體運用和發揮。作為一個當代企業家,應該把儒家的“誠信”原則視為處理人際關係、塑造企業形象的“永恒法則”。當然,隻是吸取儒家的傳統美德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市場經濟的搏擊中,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
第二,自我約束,自我發展。
市場如戰場,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有競爭就有風險,有成功也有失敗,因此,當代企業家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在市場競爭中,要取得成功,必須堅持效益和公平的道德原則。效益原則,即要求以功效或利益為道德標準,充分肯定人們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公平原則,即要求以公平競爭,合法經營為原則,反對不擇手段牟取暴利。
第三,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經世濟民”之策。
儒家提倡的“明道、稽政、誌在天下”之學,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和憂患意識。宋代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明清之際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名句,都是儒家的經世意識和參與心態的真實寫照。儒家還大力提倡獻身精神和注重民族氣節。要求君子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還要求君子具有“殺身成仁”、“以身殉道”的高尚品格。這種堅持節操、勇於獻身的精神,也是現代企業家在經濟大潮中應該加以繼承和發揚的。
第四,關注科技動向,提高企業科技含量。
當代企業家應該時刻關注科技新動向,努力在企業中滲入各種科學因素,使企業永遠保持活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隻有振興科技,努力發展前沿科學,才能繁榮經濟。我們講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質,也包括科學文化素質,二者缺一不可。企業家隻有把二者融於一體,才能變成市場經濟的弄潮兒。
現代企業家與以前企業家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高文化品位”。“高文化品位”,是指高文化氣質、產業報國、為社會服務、與用戶和其它社會公眾共同發展、自覺地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融為一體的品格。隻有具備“高文化品味”,又深諳企業經營之道的企業家,才能融入新世紀的滾滾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