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剛健有為(1)(1 / 3)

“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即剛健,也就是運行不止,堅強不屈之意。“自強不息”包含有積極主動,努力向前,勉勵作為,堅忍不拔,絕不懈怠之意。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奮鬥拚搏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文化自我更新的內在思想源泉。

一、激勵成功的人生強音

“剛健有為”的思想要求我們樹立一種奮發有為的生活態度,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個人的私欲及缺點,積極進取,拚搏向上,力爭不斷進步,造福於天下。

1厚德載物,奮發有為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剛健有為;二是和與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協調。四者以剛健有為為思想總綱。

“剛健有為”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自強不息;二是厚德載物。

這兩句話出自《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和“坤”兩卦的象傳。原文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在《周易》中,象傳由說明上下卦的象征意義與說明“爻辭”含意的兩部分構成。爻是周易中表示卦的長短橫線,一條長橫為陽爻,兩條短橫為陰爻。“乾”是全經的第一卦,“坤”是第二卦,它們分別表示天和地,純陽和純陰。“自強不息”出於《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運行,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厚德載物”見《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寬厚廣闊,可以承載萬物,君子效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與行方麵不斷去努力。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源於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我國古代不少學者能深刻領會這種精神並自覺加以踐履,如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有一次在河邊對學生們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激勵他們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

“剛健有為”的思想是孔子提出來的,其意思是君子不僅應該效法天,無休止地強製自己,努力不懈、力求進步、造福天下,還應當效法大地,養成寬厚的德行,以負載萬物。孔子十分重視“剛”的品德,強調人要有堅定性,要強製自己,克服私欲,努力不懈,否則結果就不會圓滿。

在中華民族精神基本成型的過程中,從黃帝到殷周之際出現的中華文化元典《周易》,再到孔子開創的先秦儒家,都起到了特別突出的作用。儒家重視人品,認為人與其它動物的不同,就在於人要努力做一個人,做一個人,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知識和能力。所謂自強就是在德行、知識和能力各個方麵不斷提高,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自強不息就是要不斷進取、努力上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休止,包括在強力的威脅下也決不妥協。

孔子在齊魯大地躬身實踐了自己創立的學說。他大半生行走在中原,尊崇周禮,並係統地整理了西周的禮樂典章製度和文化遺產。在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他自覺以恢複周禮為目標,以推行仁愛為己任,奔走天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注重人為,講究實際和效用,看重德行,正身嚴己,為中國士人樹立了做人的不朽榜樣。

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術思想,也以天下為己任,提出與天下人民共憂樂的人生境界。他主張做人要有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和孟子站在時代思想高峰之上創立的儒家學說,在2000多年中始終激勵著正直的人士不斷拚搏奮進,不斷自強不息。

作為剛健有為思想的補充,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柔靜無為之說,如老莊思想、宋儒思想等,但均沒有占據上風。中華民族能夠曆經5000年而不衰,是與中華文化中剛健有為、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分不開的。中國文化中剛健有為的精神,從古至今一直激勵著人們奮發向上,不斷前進。

2自立自強,自力更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周易》對“君子”提出的一個熱切希望:天體的運行是剛健有為並生生不息的,“君子”也應該效法天,奮力拚搏、自強不息。

《易經》的作者要求人們,首先要處理好天與人、個人與他人的關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既不聽天由命,也不依賴別人,而應自立自強,自力更生;要努力克服與戰勝個人的私欲及缺點、錯誤,力求不斷進步,造福於天下。其次,要樹立一種奮發有為的生活態度,凡事都要積極進取、拚搏向上,而不能消極等待、得過且過;要胸懷壯誌、誌存高遠,而不是鼠目寸光、無所用心;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而不是忽冷忽熱、朝三暮四。另外還要正確地對待困難與挫折,在困難麵前不氣餒,在失敗麵前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