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史伯說:“夫和言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所謂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平衡。孔子亦說:“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載物有兼容並包之意,這對於文化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曆史上,中國能接受外來文化。佛教東來,被中國人民所容納;明末西學東傳,亦曾受到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視。清末頑固派拒絕西學,既違背了中國文化兼容並包的基本精神,人為地拉大了中西方文化的距離,又使中國的科學技術因閉關鎖國而遠遠落後於西方諸國,造成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屈辱現狀,這是我們應該永遠牢記的血的教訓。
我們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是因為它具有推動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不斷前進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中,盡管道家與佛家表現出一定的消極、無為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講,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更多的是剛健有為、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精神。
3天道酬勤,揚善棄惡
世事變幻莫測,人隻有剛勁強健,不屈不撓,修身立德,才能獲取生存的資本,命運始終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中。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且埋頭苦幹的人。
“剛健有為”的傳統思想在現代仍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它要求人們處世,既應像“天”一樣,自我追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又應像大地一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一個人的天分高固然是好事,但它並不一定能決定你的未來。隻有天賦,而沒有毅力和恒心,那終究會“泯然眾人矣”。反之,意誌堅強、持之以恒但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卻會超過那些隻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懶惰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假若誰將這副毒藥當作甘露飲下,那麼,他即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隻能碌碌終生了。
天賦是和謙虛緊密相連的,真正的智者都是海納百川,虛懷若穀的人。淺薄的嫉恨和無知的輕蔑都是不尊重勞動、不尊重自己的表現。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經典: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割成功的命運。
明末顧炎武認為,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王夫之晚年,身患重疾,猶臥床著書,《薑齋公行述》說他:“迄於暮年,體羸多病,腕不勝硯,指不勝筆,猶時置楮墨於臥榻之旁,力疾而纂注。”他們所體現的,都是“剛健有為”的精神。這種精神由於人們的踐履,經久而不衰。
“剛健有為”的傳統思想除勉勵人們自強不息外,另一個意思就是倡導“厚德載物”。老子有雲:“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多做好事、善事,日積月累就像滴水彙成江河湖海那樣,積聚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擁戴,恪守道德準則的團體就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都無不勸誡提倡人們以善為本,以善修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願我們為大眾、為國家多做“善事”,積“小善”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辛勤的勞動可助你成功,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會為自己的成功增加豐厚的內涵。
4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剛健有為”的傳統智慧,把“厚德載物”的崇高品德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完美結合了起來,從古至今,它激發著無數的有誌之士,不辭辛苦,努力奮鬥,最終把一個積弱積貧的落後國家建設成了繁榮昌盛的幸福樂園。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滅亡韓國、魏國後,開始覬覦小小的安陵。他騙安陵君說,想用秦國方圓500裏的土地交換方圓隻有50裏的安陵。安陵君明白秦王欲吞並安陵的野心,便委婉地拒絕了他。秦王很不高興。
為了打消秦王的念頭,安陵君派賢士唐雎出使秦國。秦王對唐雎說:“我用十倍的土地,請求擴大貴君的土地,貴君卻拒絕寡人的請求,難道他輕視寡人嗎?”唐雎說:“不是的。安陵君的地是先王留下來的,別說大王隻用500裏地,就是1000裏,他也不會換的。”不可一世的秦王聽到這話,勃然大怒,他問唐雎是否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形,唐雎說:“沒聽說過。”秦王傲然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雎反問道:“大王聽說過平民百姓發怒的情形嗎?”秦王不屑地說:“不過是披頭散發,以頭撞地。”唐雎正色地說:“你說的那是庸人。一個有血氣的人發怒就像專諸行刺王僚,猶如彗星襲月;也像聶政行刺韓傀,宛若長虹貫日;還像要離行刺慶忌,行如蒼鷹擊殿。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百姓,今天我也算一個。平民百姓發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就像今天這樣。”說完拔劍而起。秦王臉變了色,挺身長跪,連忙賠禮道歉說:“先生坐,何必這樣呢?寡人明白了,韓魏滅亡,安陵卻能憑借五十裏的土地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的緣故啊!”唐雎以布衣之怒,使秦王收起吞並安陵的野心。